中新網西安7月4日電 (記者 阿琳娜)記者4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能源動力科學家陳學俊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7年7月4日2時26分在西安不幸逝世,享年99歲。 據介紹,陳學俊是中國熱能工程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多相流熱物理學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他于上世紀50年代初籌建了中國高校中第一個鍋爐專業,開出了鍋爐專業的全部課程;籌建了中國高校第一個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組建了中國第一個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能源動力工程專家和教育家,為中國能源動力工程科學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 1946年7月,陳學俊以優異的成績獲美國普渡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學位,于1947年3月回國。回國后即任交通大學教授,他認為,要獨立自主發展中國動力工程工業,必須結合中國實際,必須有所創新,必須開展科學研究,必須培養高層次人才。 1955年,中央政府決定交通大學由上海整體遷往西安。1957年9月,陳學俊和夫人袁旦慶帶著4個孩子,乘坐交大第一批基礎技術課與專業課教師的專列由上海來到了西安,他們將全部家具及行李等帶到了西安。臨行前他們將自己購置的兩間房屋交給了上海市房管部門。陳學俊夫婦認為,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的黃土地,就不要再對房子有所牽掛。 自步入教育領域,陳學俊親自教過的學生有2500多人,可謂人才輩出,其中有多人成為兩院院士。除了對學生的悉心教誨,陳學俊還捐出大量資金獎勵莘莘學子。他還經常以自己歷盡坎坷、刻苦求學的經歷和“工程救國、科學救國”的信念,勉勵學生珍惜寶貴年華和幸福生活,勤奮學習、勇于探索、為世界之光。 陳學俊院士先后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這些研究成果對中國大型電站鍋爐的設計、生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已用于國家主力鍋爐廠的設計和生產中,在電站(包括核電站)鍋爐的安全運行方面潛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極其巨大。(完) |
相關閱讀:
- [ 06-30]中國科學家發現水稻“癌癥”防治新途徑
- [ 06-27]科學家研制出新型人工虹膜 感光能力堪比人眼
- [ 06-26]“海洋六號”240天遠洋科考啟航 首次為多國科學家提供國際培訓
- [ 06-26]挺進“魔鬼”川藏線 科學家把脈“最難建的鐵路”
- [ 06-23]美到窒息、富含寶藏!時隔40年,我國科學家再探“第三極”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