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就能找到工作,還能照顧患病的老公和小孩” 6月28日,定遠縣大橋鎮大橋社區扶貧驛站,傳出縫紉機運轉發出的“咔咔”聲。這是一家用民房改造的箱包廠,正在車間做工的幾乎都是“娘子軍”,有的頭發已經花白。 “一天能賺65元,還能照顧到老人和小孩。 ”正在縫紉機上給旅行包縫線的脫貧戶王利說。自從村里辦了就業扶貧驛站,和她一樣的40多戶貧困戶陸續在這里就業上崗。 滁州市出臺全面推進業扶貧驛站(車間)建設的指導意見,把就業脫貧工程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任務來抓。去年以來,定遠縣建立了貧困人口就業臺賬,將43933名貧困勞動力錄入專網,確定12354人為就業脫貧對象。 “只要能勞動,我們都接收。歲數大的做針線活,年輕的做縫紉工。 ”大橋社區扶貧驛站負責人唐志剛說,扶貧驛站是村里和滁州市一家大型箱包廠共建的,企業提供原材料、管銷路。 “一個月為工人開10萬元的工資,既有長期工,也有臨時工。 ” 貧困戶家庭情況各有不同,打卡上班不現實。滁州市的扶貧驛站用工靈活,農忙可以回家種田,農閑可以過來務工,不需要按時上班,采用計件形式算報酬。對此,鳳陽縣總鋪鎮貧困戶周鳳深有感觸:“小兒子在上學,我每天上午11點就要回去做飯。所以,我早上早一點,6點半過來干活,這在其他企業肯定是不行的。 ” 扶貧驛站貴在“扶”,驛站形式可以多元化。鳳陽縣在總鋪鎮、臨淮關鎮等5個鄉鎮建設5個就業扶貧驛站。 5個就業扶貧驛站涵蓋服裝加工、戶外運動產品、經果林及蔬菜種植基地、外貿一次性拖鞋加工,吸納貧困人口務工,促進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增收,月工資均在1500元以上。在臨淮關鎮一家合作社里,貧困戶劉林娣在采摘間隙與記者聊起來:“在村里就能找到工作,還能照顧患病的老公和小孩。 ” 截至今年6月19日,滁州市實現貧困勞動者就業3710人,完成全年就業脫貧目標任務的181%。上半年建成運行就業扶貧驛站(車間)18個,吸納165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者就業。 “當年實現收入4萬元左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辦好扶貧驛站,讓貧困戶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 鳳陽縣紅太陽專業種植合作社,總占地近200畝,種植晚秋黃梨、小南瓜等經濟作物。合作社負責人王家躍說,考慮家住附近的貧困戶陳宏喜歡玩機械,特意安排他開除草機割草,他干得一身都是勁,光除草一年就有4000多元收入。 因人施策,讓貧困戶充分享受扶貧車間的紅利。在鳳陽縣大廟鎮,東陵村建設資金合作社從當初單一的農民資金互助發展成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入股分紅等多種形式脫貧載體。“合作社現有24戶貧困戶,這些人大多60多歲了,到外邊打工很困難,但他們又都是種田‘老把式’。他們在我這里做農活一天可以掙70塊錢,已有七八戶脫貧了。”說起幫扶貧困戶的事,合作社理事長陳冠玉頗感自豪。 東陵村貧困戶陳如芬離異后,自己帶著未成年孩子上學,生活困難,愁得不行。陳如芬說:“我現在合作社打工,并租種8個鋼架大棚種植草莓,當年實現收入4萬元左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 目前,東陵村已有近50戶貧困戶得到合作社的直接和間接幫扶,一方面合作社流轉了貧困戶的土地,每年給予一定的土地流轉金;另一方面,吸納貧困戶進合作社務工,讓貧困戶得到兩份固定的收入。 今年以來,定遠縣在挖掘扶貧驛站就業潛力的同時,開發了400個脫貧輔助性崗位。這些崗位主要包括:農村保潔、治安巡邏、山林防護、公路養護等,每個貧困人口每月可獲得800元崗位補貼。 鳳陽縣公共就業和人才中心主任李世軒認為,由于貧困勞動力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難以勝任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作。因此,只有根據每戶的致貧原因,因戶施策,扶貧車間才會有生命力,貧困戶才能真正得到幫扶。 “被選為‘扶貧車間’,就多了一份責任感” 貧困人口中多數系老、弱、病、殘人員,有的就業意愿不強,就業幫扶難度大。此外,還存在貧困人口就業不穩定等問題。這就需要政府吸引企業、社會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實現“扶上馬、送一程”的幫扶效果。 在定遠縣倉鎮扶貧驛站,若不是親眼所見,難以相信在專賣店銷售的法國品牌迪卡儂戶外包,竟在這里生產。這是一個專門制作迪卡儂戶外運動包的車間,70多人正在埋頭干活。倉鎮貧困戶徐中群說,村干部安排她到車間上班,每月有1600元收入。 夏茹是倉鎮扶貧驛站負責人,她以前在多家企業從事產品質量檢驗工作。前兩年,她辦了一個小型加工廠,專門做訂單業務。今年,她的加工廠掛上了“扶貧驛站(車間)”的牌子。 “被選為‘扶貧車間’,就多了一份責任感。 ”她說,對愿意過來務工的貧困戶,一律敞開大門接收。這其實也為企業解決了用工難題。 在解決貧困戶就業難的道路上,一大批愛心企業家,響應政府號召,把脫貧攻堅責任主動扛在肩上,把“扶貧車間”搬到貧困戶的“心坎上”,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攻堅之路。 鳳陽縣總鋪鎮的劉霞服裝廠調整產品方向,改做貧困戶易入手的蚊帳;考慮到貧困戶上班時間不固定,把原來流水線制作模式,改為整件制作模式……劉霞的善舉受到村民集體點贊。“自從這個‘扶貧車間’搬過來,我不但每個月可以掙1500多元工資,還能學到縫紉的手藝。 ”貧困戶關正云動情地說。 “對吸納貧困人口就業的企業給予一定獎勵,對穩定就業3個月的,按照人頭給企業補助,此舉旨在鼓勵更多愛心企業參與脫貧攻堅,激發企業參與扶貧的積極性。 ”李世軒說。 |
相關閱讀:
- [ 07-08]【治國理政新實踐·四川篇】自加壓力 創新綠色發展路徑
- [ 07-06]【治國理政新實踐 內蒙古篇】短板變優勢 “中國草原避暑之都”烏蘭察布冷涼蔬菜產業熱起來
- [ 07-06]【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重慶南川努力在全市六個功能定位中實現"南川作為"
- [ 07-05]【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西篇】江西前五月工業效益穩步提升
- [ 07-05]【治國理政新實踐·四川篇】四川農業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