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 綜述:黃大年事跡引起海外學子強烈反響 新華社記者 著名海歸科學家黃大年今年1月8日不幸因病去世,年僅58歲。半年過去,他的生平事跡依然令人動容、催人奮進。 在海外求學的中國學子紛紛表示,黃大年以實際行動為新一代科技人員樹立了一個楷模,他的愛國情懷、敬業精神和高尚情操是激勵海外學子的一盞明燈。 獻身科學 矢志報國 中國留俄學生總會主席王爍說,2009年黃大年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刻苦鉆研、勇于創新,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在海外18年里,他密切關注祖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在情感上“從未和祖國分開過”;回國7年里,他夜以繼日、忘我工作,成為眾人眼中的“拼命黃郎”,直至生命最后一息。他堅守愛國主義精神、矢志刻苦學習、奮力創新創造、促進對外交流,從未辜負黨和國家對留學歸國人員的期望。 “黃大年同志以實際行動教導我們把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融入祖國‘兩個一百年’的偉大事業中去,”王爍說,“作為當代留俄學子,應當學習他這種矢志報國的情懷,努力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文化知識,在學成歸國后將自己的青春投入到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中去?!?/p> 美國華人生物醫藥科技協會前會長、馬里蘭大學教授趙玉琪說,拜讀了黃大年的生平事跡后,他感觸頗深,難以成寐。身為科學家,他能體會到黃大年為追逐世界科學高峰鍥而不舍、只爭朝夕的精神,這恰是一位卓越科學家必有的素質。然而,黃大年憂國憂民、為國家富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難能可貴、令人敬佩,是海外莘莘學子值得學習的楷模。 法國巴黎第六大學腫瘤醫學在讀博士生、全法中國學者學生聯合會主席劉源輝表示,做科研注定要排除萬難、沉住氣,也要有崇高理想的支撐。無論身在何處,只有懷著對祖國母親的深深熱愛和眷戀,才能轉化成不斷前進的動力,做到心無旁騖、不忘初心,為祖國和人民,乃至人類作貢獻。 日本東京大學中國留學生甘久亮說,黃大年的事跡讓他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中國科技發展,從水平落后、處處受制于人,到現在一項項空白被填補,這種發展正是由像黃大年這樣一位位杰出的愛國科學家所奠基?!熬瞎M瘁、死而后已”,這句話最好地詮釋了他的一生,也是激勵海外學子的一盞明燈。 振興中華 我輩之責 全英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主席、劍橋大學博士生張岑說,黃大年在畢業紀念冊上寫下的一行字:“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于我們新一代留學生而言,這句話沒有過時,‘師夷長技’的同時,不忘歸國報效,依然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p> 張岑說,以黃大年為代表的前輩科研工作者,在科學事業上鞠躬盡瘁,任勞任怨,舍小我顧大我的精神讓人欽佩和贊嘆,對于海外留學生,尤其是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而言起到了非常大的模范作用。 就讀于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藥物生物醫學材料及儀器研究所的任偉說,黃大年在國外已經有了很高的成就、地位和待遇,卻毅然決然回國,為祖國和人民奉獻了一切,這非常激勵年輕學者,科研人員回國報效祖國的拳拳之心是不分時代的。 德國波茨坦高等可持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薛冰表示,黃大年是當代科技人員的先進楷模和杰出代表,他的愛國情懷、敬業精神和高尚情操,激勵著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對標先進、見賢思齊,努力做有理想、有擔當的一代,熱愛科技事業、甘于奉獻、砥礪前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參與記者:張雪飛、林小春、張毅榮、華義、宋聃、張家偉、鄧茜、張繼業) |
相關閱讀:
- [ 07-11]人民日報長篇通訊:心有大我,山一樣的巍峨——追記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黃大年
- [ 07-11]【沙畫視頻】黃大年,給地球做CT的科學家
- [ 07-04]劉云山會見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團 贊揚其崇高精神
- [ 06-30]黃大年先進事跡將被搬上大銀幕
- [ 06-19]追憶黃大年,做中國夢逐夢者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