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7月23日電 新聞分析:美俄為何雙雙啟動小行星撞地球“防御計劃”? 新華社記者王琳琳 美國航空局6月30日宣布批準一項防止小行星撞地球的計劃進入初步設計階段,計劃2020年發射航天器撞擊一對小行星以改變其軌道。隨后,俄羅斯航天集團下屬單位表示將從2019年開始籌建近地小行星搜尋追蹤系統,及時預警潛在撞擊。美俄為何相繼啟動小行星撞地球“防御計劃”?記者就此采訪了有關專家。 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美俄采取了巧合的“一致行動”,是不是意味著有可能有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危險呢?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臺長洪曉瑜表示,從天文學的角度來說,“杞人憂天”是對的。小行星“光顧”太陽系行星時有發生,只是大部分小行星在進入大氣層后會被燒毀、分解,使人們覺得“天上掉下來小行星”很少發生。 美國航天局將直徑超過1千米的小行星列作“可造成全球性影響”的潛在威脅天體,并重點觀測追蹤。美國估計,人類已發現了約93%的此類天體。然而,對于直徑小于1千米的小行星,目前還有許多人類尚未觀測到,不排除撞擊地球、造成區域性破壞的可能。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楊戟表示,直徑大于140米且離地球軌道小于750萬千米的小行星對地球有可能構成直接威脅。但迄今已發現的潛在威脅小行星總數尚不足理論估計數量的三分之一,其中,直徑大于40米的近地小行星已發現數量僅占3%。因此,加強對近地小行星的探測是探索和認識太陽系的迫切需要。 人類防御小行星“意外飛來”,存在哪些漏洞? 歷史表明,小行星撞擊地球發生的概率可能超出人們想象。2013年,一顆隕落的小行星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上空爆炸,致使大量建筑受損,數千人受傷。許多宇航機構是通過社交網絡和視頻網站了解此事的,這表明人類對近地小行星的出沒,在認知上存在嚴重不足。 科學家認為,發生在車里雅賓斯克的事件已經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警告。如果說2013年是車里雅賓斯克運氣不好,那么如果20年后,人類的某個地點又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擊中,那可不是壞運氣的問題了。 目前,人類在監測近地小行星意外飛來的實踐中,還存在哪些漏洞呢? 楊戟表示,近地小行星游弋在太陽系各個地域,軌道分布廣、亮度低、變化速度快,這為小行星探測造成巨大挑戰。目前,監測近地小行星的天文裝置,普遍口徑小、數量少、站址單一、探測深度有限,有能力的國家需要建設具有大天區搜尋、低亮度探測和動態持續監測能力的高靈敏度天地一體化監測網。 發現具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人類目前技術能否實現防御呢?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新技術中心主任張永合認為,利用人造航天器進入深空接近或撞擊小行星是可實現的,但要想讓小行星在受控的狀態下偏離威脅軌道,或分解成碎片,還面臨巨大的技術挑戰。 監測近地小行星,除了預警,還能干什么? 人類對近地小行星的監測,除了能防止小行星撞地球所造成的生存環境破壞,還能為深空探測提供直接科學支撐。 楊戟表示,近地小行星蘊含著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原始信息,是人類開展深空探測的重要科學目標,也是繼月球后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對象。國際上已有多個組織開始探索開發利用小行星的資源。 張永合認為,對地球附近微小行星、近地小行星、空間碎片的普查、跟蹤和編目是保障航天和深空探測活動的關鍵。利用微小衛星技術開展低成本深空小行星探測、采樣是當前國際空間科學領域的熱點,未來甚至可以利用近地小行星作為深空探測的運載平臺,將航天器送入太陽系深處。 目前,美國、歐洲、俄羅斯、日本建設了近地小行星監測預警的相關基礎設施。其中,美國投入了一批新的地面監測設備,并啟動建設了下一代巡天望遠鏡,把近地小行星搜索作為重要業務目標。歐空局利用地面雷達和光電設備監測人造天體、空間碎片和潛在威脅天體,同時計劃建設高精度望遠鏡開展掃描巡天。 我國的近地小行星觀測研究有長期積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建設了1米施密特近地天體望遠鏡,近年來成為國際小行星聯測網中數據排名領先的臺站之一。到目前,已新發現8個近地小行星,并對上千個近地小行星進行了監測,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力。 |
相關閱讀:
- [ 07-14]積怨已深難輕易化解 “雙普會”難讓美俄握手言歡
- [ 07-13]“雙普會”難讓美俄握手言歡
- [ 06-23]摩擦不斷,俄美關系愈發“脆弱”
- [ 05-16]美國務卿:美俄兩國關系無法“一鍵重置”
- [ 05-04]“特普通話”能否解凍美俄關系?輿論認為阻力重重
- [ 04-17]美俄“蜜月”還未開始便已結束
- [ 04-14]外交部:中方樂見美俄關系能夠得到持續改善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