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復性、簡單性、危險性任務由人工智能完成,勞動者轉向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 【焦點關注】人工智能來了,你的工作會被搶嗎? 除了航拍,無人機還能做什么?答案是,它還有可能搶快遞員的“飯碗”。 此前,某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報告預計,到2020年,無人機將取代價值高達1270億美元的商業服務和人工勞務工作。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也將使物流行業的成本大大降低。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和設備在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空間中越來越頻繁地出現,人工智能可能帶給勞動力市場的沖擊以及對勞動者職業技能的新要求備受關切。 促使就業格局以舊換新 “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會給社會就業結構帶來變革,舊式繁瑣的手工勞動被新式高效的機器生產取代,會使得大量職業轉型或消失。”上海交通大學蘇州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院長徐彥之表示。而據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與倫理學教授杰瑞卡普蘭統計,美國注冊在案的720個職業中,人工智能將取代其中的47%。 “反觀技術革新的另一面,新的職業格局必將帶來新的人才與就業需求,這也會不斷催生出新職業,吸引大批就業者進入新的工作領域。”徐彥之認為,一些簡單、重復性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未來將有更多的勞動者在知識領域工作,知識型工人會不斷涌現。 以機器人寫作為例,今日頭條的寫稿機器人“張小明”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一戰成名”,里約奧運會開賽一周,它通過對接奧組委的數據庫信息,實時撰寫新聞稿件,以幾乎同步于電視直播的速度發稿,6天共生成簡訊和資訊200余篇。而騰訊的寫稿機器人,在半年時間里創作出30萬篇內容產品,字數超600萬字。 不過,寫稿機器人并非無所不能。一些媒體從業者指出,機器人寫作技術的引入雖然彌補了傳統媒體新聞時效性不足的劣勢,但隨著該技術的普及,新聞同質化現象也將隨之加劇。新聞媒體的品牌打造和品質保障,最終還是要依靠傳統新聞從業者的個性化勞動實現。 “我們希望可以將作者的重復性、規范性寫作和客觀數據聚合類勞動用機器進行代替,讓作者更好地投入深度文章的創作?!钡谝回斀洐C器寫作項目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能利用人工智能撰寫的文章都是套路和模板比較清楚的類型,比如財經報道、體育報道、股市快報、天氣咨詢等。 哪些職業會首先受到沖擊? 那么,人工智能技術將會首先沖擊哪些領域和行業呢? 根據《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職業報告》,技術革新的浪潮首先將會波及的是一批符合“五秒鐘準則”的勞動者。 “五秒鐘準則”指的是,一項工作如果人可以在5秒鐘以內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作出相應決定,那么,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也就是說,這些職業通常是低技能,可以“熟能生巧”的職業。 根據這一理論,翻譯、司機、保安、客服、家政、會計等職業在未來均存在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 而在實踐中,人工智能已經成功幫助勞動者完成了具有重復性的腦力工作。比如,支付寶的智能客服問題解決率已經超過了人工客服。這意味著,職業中可自動化、計算機化的任務越多,就越有可能被交給機器完成,其中以行政、銷售、服務業最為危險。 不是搶“飯碗”,而是升級“飯碗” “人類與人工智能是可以合作的,二者并非零和關系?!薄度斯ぶ悄軙r代的未來職業報告》指出,當我們在考慮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關系時,首先應明確,機器人所有行為的前提都是人類設定的計算法。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會使勞動者與人工智能的分工日趨明顯——重復性、簡單性、危險性任務由人工智能完成,勞動者的創造力得以更大發揮,轉向更多高質量的就業崗位。也就是說,人工智能不是搶“飯碗”,而是升級了勞動者的“飯碗”。 以醫生為例,醫生日常80%左右的工作都是重復性的。比如,對一般疾病的診斷、配藥、給病人拍X光片、做常規手術等。螞蟻金服副總裁、首席數據科學家漆遠預測稱,“這部分工作,未來會逐步被人工智能取代?!碑斸t生從單調乏味的重復中解放出來后,可以學習研究更復雜的醫療問題,探索新的疾病治療方法;再比如,在教育行業,人工智能系統性地替代老師完成閱卷、評分、設計課程等重復性工作,而老師將把更多時間花在創造性教學思考和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等方面。 “以下三類工作,過去、現在、未來依然會有勞動者的貢獻。”漆遠進一步解釋說,一是創造性工作,比如對科學與藝術和對未來的探索等;二是設置KPI和價值觀的工作;三是情緒勞動。而勞動者想要不被淘汰,就要學會做機器做不到的事情,讓自己的工作擁有更多創造性內容,不斷迭代更新知識儲備。 目前,我國正在加快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步伐。近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將“加快培養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
相關閱讀:
- [ 08-15]西媒稱中國測試人工智能預防犯罪系統:可信度高
- [ 08-15]韓媒:報告稱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超韓國 與美相差1.8年
- [ 08-09]人工智能將影響國防建設?要高度重視(圖)
- [ 08-08]萬事俱備! 人工智能在中國“綻放”只待時日
- [ 08-08]中國人工智能站上世界潮頭 龐大市場為其發展提供動能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