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歲的趙建國在北曼甸林場口道溝營林區擔任護林員已將近20年。在每天的森林巡查中,趙建國常扒開樹底下的草叢,檢查是否有害蟲卵寄生。(李政葳/攝) 光明網承德8月16日電(記者 李政葳)曾經的莽莽荒漠,如今郁郁蔥蔥的林海。塞罕壩機械林場自1962年建場以來,幾代塞罕壩人在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艱苦創業,建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成為首都和華北地區的水源衛士、風沙屏障。四道溝營林區位于塞罕壩機械林場下屬的北曼甸林場西北部,有15個林班,經營面積6.81萬畝,是北曼甸林場較大的營林區之一。近日,記者來到這里感受一線護林員的工作狀態。 有些害蟲長大后會爬上樹,趙建國在巡查時經常拿著木棍敲擊樹干,有時會有大量害蟲掉落。(李政葳/攝)
趙建國說,每天上午、下午他們都要各巡查一次,每次巡查需要近5個小時。在這片林區里,像趙建國這樣負責日常巡查的護林員共有5人,每人要負責1萬多畝林區。(李政葳/攝) 趙建國的兒子趙焱今年16歲,下半年就要讀初二,平時一直在縣城上學,趁著暑假來林場陪父親。雖然自己從小跟隨爺爺、父母在林場長大,是標準的“林三代”,但趙焱覺得外面的世界同樣很精彩,現在自己對計算機興趣濃厚,以后也想嘗試著學習相關的專業。(李政葳/攝) “每位護林員都要看護一大片林子,一般人沒有這樣的毅力。”在趙焱看來,像父親這樣的護林員“很偉大”。祖輩父輩這種堅韌不拔的態度,從小就給趙焱帶來很多積極影響。(李政葳/攝) 北漫甸林場負責人劉鳳民說,現在一線基層林區護林員的生活狀態不斷改善,修好了聯通的公路,安裝了健身器材,翻修后宿舍里設有獨立的衛生間。(李政葳/攝) 在北曼甸林場口道溝營林區護林員宿舍窗外,就是一望無際的林海。55年來的寒來暑往、斗轉星移,一代代像趙建國這樣的塞罕壩人,在茫茫荒原上躬耕不息、接力不止,造就了高寒沙地生態建設中的奇跡。(李政葳/攝) 北曼甸林場口道溝營林區職工休息區周邊種滿各色鮮花。從“一棵松”到百萬畝人工綠海,塞罕壩上的一花、一草、一木,都記載著生態文明的進程。劉鳳民說,他們希望用對綠水青山的不懈追求,再造更多的“塞罕壩”。(李政葳/攝) |
相關閱讀:
- [ 08-07]好一個大“林子”——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展歷程速寫(報告文學)
- [ 08-01]莆田白云國有林場場長陳金海涉嫌嚴重違紀
- [ 07-09]內蒙古大興安嶺高地林場火災明火全部撲滅
- [ 07-06]邵武二都國有林場多種經營并舉提高經濟效益
- [ 07-06]林下“掘金” 轉型“脫困” 邵武二都國有林場多種經營并舉提高經濟效益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