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加租賃住房供應,構建購租并舉的住房體系,國土資源部會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根據地方自愿,確定第一批在北京、上海、沈陽等13個城市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就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司負責人30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 關注一 選擇租賃住房需求較大的城市為試點城市 新華社記者:能否簡要介紹一下此次試點的指導思想? 土地利用司負責人:此次試點牢牢把握“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服務于構建購租并舉的住房體系,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提高存量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用地保障,促進建立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選擇13個城市開展試點,對11個省級國土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推進試點相關工作做出具體部署。在超大、特大城市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準的發展住房租賃市場試點城市中,按照地方自愿原則,部署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限定在上述試點城市范圍的原因在于,這些城市租賃住房需求較大,村鎮集體經濟組織有建設意愿、有資金來源,政府監管和服務能力相對較強。 關注二 京滬試點經驗表明 可增加租賃住房供應 新華社記者:從工作基礎看,農地入市建房出租有哪些實踐經驗? 土地利用司負責人:為加強房地產用地市場調控,規范指導相關工作,《國土資源部關于做好2012年房地產用地管理和調控重點工作的通知》提出:“對于商品住房價格較高、建設用地緊缺的直轄市和少數省會城市,確需利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行租賃住房建設試點的,按照‘嚴格審批、局部試點、封閉運行、風險可控’的要求,由省級人民政府審核同意試點方案并報我部審核批準后開展試點。” 北京、上海作為首批試點城市,幾年來試點項目運行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增加了住宅用地來源和租賃住房供給。二是擴展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居住和產業發展功能。三是對盤活低效集體建設用地、解決城市周邊外來務工人員居住問題、改善城郊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四是拓寬了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增收渠道,農民獲得長遠穩定收益,有獲得感。 京滬試點經驗表明,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可以增加租賃住房供應,緩解住房供需矛盾,有助于構建購租并舉的住房體系;有助于拓展集體土地用途,拓寬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增收渠道;有助于豐富農村土地管理實踐,促進集體土地優化配置和節約集約利用,加快城鎮化進程。 我們希望通過改革試點,到2021年底,在相關地區成功運營一批集體租賃住房項目,完善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規則,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成果,為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提供支撐。 關注三 依法依規建設出租 與“小產權房”不同 新華社記者:試點有哪些剛性約束,何以說與“小產權房”完全不同? 土地利用司負責人:試點方案明確規定了把握正確方向、保證有序可控、堅持自主運作、提高服務效能四項基本原則。其中兩項內容需要著重強調:一是項目用地應當符合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村土地利用規劃,以存量土地為主,不占用耕地。二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必須尊重農民集體意愿,統籌考慮農民集體經濟實力,合理確定項目運作模式,維護權利人合法權益,確保集體經濟組織自愿實施、自主運作。 根據試點方案要求,國土資源部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共同部署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負責試點工作的督促、檢查和指導。城市政府全面負責試點組織領導工作,制定試點工作規則和組織實施方案,建立試點協調決策機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穩妥有序推進試點。 我們注意到,目前網上有極個別聲音提到“小產權房”問題。集體租賃住房與“小產權房”有本質區別。一個是依法依規,一個違法違規,不能混為一談。集體租賃住房,用地符合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村土地利用規劃“三大規劃”,經依法批準建設,依法實施不動產登記,而且只用于租賃。“小產權房”本身就不是一個法律概念,既涉及違法用地,又涉及違法建設和違法銷售,產權不受法律保護。 |
相關閱讀:
- [ 08-31]盤活存量資源 多地國企試水住房租賃市場
- [ 08-31]多地租賃新政密集下發 租賃時代到來
- [ 08-31]廈門成為全國首批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
- [ 08-31]租住房改革再出重要舉措 集體土地建租賃房將如何影響市場?
- [ 08-31]創造新土地供給 滿足新市民需求——國土資源部有關負責人談集體租賃住房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