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防治荒漠化啟示 內蒙古,這片遼闊美麗的土地,橫跨“三北”,毗鄰八省,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 這里有著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呼倫貝爾草原,中國北方唯一的大澤——呼倫湖。同時,還分布著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占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總面積的1/5。 內蒙古的生態狀況,不僅關系到自治區各族群眾的生存發展,也關系東北、華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 特殊區位,賦予特殊使命。為了改變風沙干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的局面,內蒙古各族人民與風沙搏斗的腳步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取得了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持續雙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縮減的驕人成績,生態狀況呈現“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嶄新局面,走出了一條令世人矚目的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治沙之路。 重大工程托起生態脊梁 翠綠的樟子松挺拔矗立,沙丘上方方正正的黃柳網格清晰可見,黃色的檸條花、粉色的楊柴花和各類野花競相開放,楊樹、柳樹迎風搖曳......在一片山花爛漫、林豐草茂的生態綠洲中,一座房屋廢墟在滿目蒼翠中格外顯眼。 這里是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南沙梁。誰能想到,它以前竟是一片荒漠,由于沙進人退,當地還流傳著“豬上房,羊跳墻,小孩坐在房檐上”的順口溜。 今年已86歲的趙成祥老人曾是這座老房子的主人。據他介紹,他當時是林場職工,為了守住風沙帶邊緣,在沙地邊蓋起房子并住了下來……但到了1997年,他鏟沙、擋沙的速度怎么也跟不上風沙蔓延的速度了。越來越厚的沙子漫過2米多高的屋頂,他只能后退500米又蓋起新的房子。然而僅僅2年時間,房子就再次被沙子漫過,無奈之下,一家人只好搬到了縣城。 “2000年之前,全是沙梁子,不用說樹,就是草也看不見幾棵,太陽一照,明晃晃地很刺眼。”這個一輩子被風沙趕著搬了4次家的老人,終于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啟動的生態移民中,離開沙漠搬進移民新村,過上了穩定的生活。 據2000年衛星遙感監測顯示,當時該縣的風蝕、水蝕、沙化面積達3365平方公里,占到土地總面積的80%以上。 也就是在這一年,多倫縣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拉開了大規模生態建設的序幕。 經過近7年的建設,如今,第一沙帶1.6萬畝的沙地全部得到治理,翠綠的樟子松,嫩黃的黃柳、檸條,淺綠的楊樹,以及樹下慢慢露出新芽的花草,給這片土地帶來生命的希望。 “回過頭去看,如果沒有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這里的生態狀況將無法想象。在多倫人的心里,這項工程就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工程。”多倫縣林業局局長范金秋感慨道。 土地沙化,被稱為“地球癌癥”,內蒙古是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和危害嚴重的省區之一。面對嚴峻的生態形勢,自治區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林業生產和發展。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提出了“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最重要的生態防線”的宏偉目標,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決策部署,堅持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道路,把生態保護和建設作為最重要的基礎建設來抓。可以說,內蒙古的奮斗史就是一部防沙治沙、與天抗爭的歷史。 內蒙古作為祖國北方的重要生態屏障,其突出的戰略地位,讓這里的生態治理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作為全國唯一六大林業生態重點工程全部覆蓋的省區,“三北”防護林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工程先后在內蒙古得到強力推進。 ——退耕還林工程區林草蓋度由退耕前的15%提高到80%以上,退耕地的地表徑流量減少20%以上,泥沙量減少24%以上。據2014年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國家報告顯示,內蒙古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價值量達1132.78億元/年。 ——“十二五”期間,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累計完成林業項目建設任務2333.4萬畝。通過集中連片,綜合治理,重點區域的風沙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林草覆蓋度增加20%以上,陰山北麓長300公里、寬50公里,渾善達克沙地南緣長約400公里、寬1-10公里的綠色生態屏障初步形成。 ——天然林保護工程區共完成建設任務913.2萬畝,森林資源管護面積由一期工程的1.7億畝增加到3.09億畝,增加了1.39億畝。2015年工程區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停伐木材量122.6萬立方米。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區總面積99.79萬平方公里,占自治區總面積的84.35%。全區累計完成三北工程建設任務1.16億畝,使得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呈現區域性逆轉的態勢。呼倫貝爾沙地呈現出全面整治的新局面,固定沙地面積增加1萬多公頃,保護草場3萬多公頃,沙區植被得到有效恢復,植被蓋度大幅度增加。騰格里沙漠東南緣防風固沙林體系初步形成,建成了長200公里、寬3—5公里的生物治沙帶。 數字的巨變定格了歷史片斷,背后卻是內蒙古人力斗“沙魔”的不懈努力。占全國總人口不足1.8%的內蒙古人,完成人工造林面積超過全國人工造林總面積的10%,治理風沙危害土地面積超過全國風沙危害土地總面積的10%。巍峨的綠色長城,不僅是北疆的豐碑,更是內蒙古各族人民抵御風沙、搏擊干旱的歷史見證。 據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內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15年雙縮減,全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比2009年減少625萬畝和515萬畝。 從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在內蒙古地圖上,黃色中的綠色由一點點、一絲絲,逐漸變成一塊塊、一片片。據自治區林業廳治沙造林處處長郝永富介紹,2000年至今,在國家重點工程的帶動下,內蒙古年均完成林業生態建設面積超過1000萬畝,沙區逐漸呈現出“綠肥黃瘦”的景象。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