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治沙走出特色道路 天剛亮,在通遼市庫倫旗六家子林場“不同類型沙丘綜合治理技術集成與示范”課題飛播示范區的上空,一架小型播種飛機從遠處轟鳴而來,將一粒粒帶著科研人員綠化沙漠的決心和希望的種子播撒在荒漠的沙丘上。 這是一次飛播造林試驗任務。按照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課題“不同類型沙丘綜合治理技術集成與示范”實施方案的要求,在5000畝流動、半流動的沙丘上進行飛播造林試驗,繼而研究、總結出具有輻射推廣價值的飛播造林技術。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年降水200毫米以下地區不能飛播造林”,技術制約影響著內蒙古治沙的進程,沙海治理始終緩慢而無奈。 “人定勝天”是一種彌足珍貴的精神追求,尊重自然規律才是治沙的科學理念。在幾十年的漫漫治沙路上,內蒙古人漸漸認識到,荒漠戈壁是經過長期的地質年代形成的自然地貌,土地沙漠化則是由于過度開墾放牧、超采地下水等人為活動導致的惡化現象。 找到了原因,就找到了科學施力的“標靶”。經過科技攻關,內蒙古終于打破了這一國際學術瓶頸,首次在年均降水量僅有10—150毫米、蒸發量高達3500毫米的阿拉善盟實現了飛播治沙的突破。同時,自治區配套了GPS導航定位、種子包衣處理等一整套飛播技術措施。不到4年的時間,沙地飛播造林420萬畝,大大加快了治沙治理進程和效率。 實踐證明,科技的突破和技術的引領是制勝的法寶。與肆虐的沙魔搏擊,正確的路徑和先進的模式,將會加速改變整個區域的生態進程,為內蒙古生態建設匯聚源頭活水。 在長期的防沙治沙、生態恢復的過程中,阿左旗逐步摸索出“飛、封、造”相結合的治理方法。“飛”即飛播造林,飛播規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符合阿左旗地廣人稀的特點;“封”即封山育林,重點放在不宜飛播和人工造林、植被容易自然恢復的地區,輔以人工干預,加快森林植被更新;“造”即人工造林,主要樹種為具有防風固沙作用的灌木樹種梭梭。 在與風沙的搏斗中,適合內蒙古自然條件和氣候特征的抗旱造林系列技術、干旱區節水造林技術和植物再生沙障治沙技術應運而生。在沙區,以治理沙化土地為重點,“封、飛、造”相結合,以封育為主;在荒漠區,以保護原生植被為重點,封禁保護和人工治理相結合;在水土流失區,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在平原區,以平原綠化和農田防護林建設為重點,帶、網、片相結合。這些高科技含量的治沙技術,無不讓國內外專家刮目相看。 先進的治理模式,也會帶來生產力的發展和環境的巨變。 以路治沙,是赤峰市翁牛特旗治沙的創舉。通過多年的實踐,該旗總結出“修穿沙公路、切割治理、帶動治沙”的防沙治沙經驗,先后開通了10條穿沙公路,總里程220.5公里,并圍繞公路開展沙地綜合治理面積180多萬畝。網格化的穿沙公路,把沙區切割成了若干個治沙單元。人流、物流通過公路進入沙地深處,綠色則由公路兩側向外擴展。 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實施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鼓勵支持境內林地采取多種方式有序流轉,吸引了區內外30多家綠化企業、縣內55個農民林業合作社參與工程建設,實現了由沙中找綠到綠中找沙的歷史性巨變。 鄂爾多斯人則另辟蹊徑,變“征服沙漠”為“善待自然”,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庫布其模式”——科技帶動企業發展、產業帶動規模治沙、生態帶動民生改善。如今,1.86萬平方公里的庫布其沙漠靜臥在城市的周邊,創造了“沙不進、綠不退、人不遷”的奇跡。 通遼市在治理科爾沁沙地的同時,探索出一條“治沙+致富”和“生態+增收”的新路,在防沙治沙中積極發展林沙產業,變害為利,從簡單的出售原沙逐步向精深加工轉變,使沙產業成為通遼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贏的目標。 可以說,面對不斷擴張的沙海,內蒙古各地獨創妙招,依靠精準發力高效治沙,以飛播造林、穿沙公路、以水治沙等有效的治理模式,筑起“綠色長城”,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治沙道路。從大密度造林到量力而行,從“用力過猛”到“打蛇七寸”,治沙從粗放式逐步走向精細化。 人沙和諧譜寫綠色傳奇 9月,西靠騰格里沙漠的阿左旗巴彥浩特鎮,一灣綠水映藍天,輕風拂面秋意來。 “以往立春過后,揚沙天氣和沙塵暴就會接踵而至。大風吹來,滿天飛沙,30米外都看不清人,即使在室內,空氣中的土腥味也令人窒息。而現在就算是刮大風,也很少能看到滿天黃沙的景象?!睆男∩钤阪偫锏姆稌早姼袊@。 阿拉善盟林業局副局長王新民說,阿拉善盟分布著巴丹吉林、烏蘭布和、騰格里三大沙漠,經過多年的圍欄封育、飛播造林、人工造林,1200多萬畝沙地已披上綠裝。 驅車行駛在騰格里沙漠東緣的公路上,藍天白云下放眼遙望,沙拐棗、花棒、白刺等沙生植物叢叢簇蔟,在風中搖曳,綿延起伏,筑起防沙固沙的屏障。 據阿拉善盟林業局監測和調查結果顯示,經過多年生態建設,在騰格里沙漠東南緣形成了長250公里、寬3—10公里的阻沙帶,沙丘高度平均降低了5—6米,實現了風沙從“一年刮兩次,一次刮半年”到“刮風不再起沙”的轉變,有效阻擋了沙漠前移。植被由飛播前的5%—10%提高到30%—40%,沙拐棗、花棒等物種蓋度和種類明顯增多,形成了“綠帶鎖黃龍”的壯麗景觀。 在科爾沁沙地西緣,新修的圖哈穿沙公路伸向沙漠腹地。兩旁的黃柳、檸條長成1米多高,相互簇擁,一望無際。這里素有“八百里浩瀚沙?!敝Q,自2009年以來,翁牛特旗采取開通穿沙公路,進行切割治理的方式,先后開通了10條穿沙公路,總里程220.5公里,每年治沙以70萬畝的速度向前推進。 “前些年一到春天,推門就是沙子,老房子也被沙子埋掉了。現在風沙越來越小了。”翁牛特旗烏蘭敖都嘎查88歲的烏力吉指著自家白白的墻壁和干凈的地磚說。 在內蒙古的沙區,一條條生態防護林帶在沙海中不斷延伸,就像是一條條綠色長廊,成為阻擋沙漠蔓延的分水嶺,將沙漠從一個整體分成若干區域。肆虐的黃沙被拴在原地,昔日沙進人退的地方出現了人工綠洲。 如今,許多昔日退化的草原、荒禿的山嶺、沙化的土地上蔥籠疊翠,植被恢復的速度異乎尋?!鷳B建設以每年超過1000萬畝的速度向前推進,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實現持續雙增長,占全國凈增面積的近十分之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03%。 不僅如此,荒漠植綠的戰天斗地,已經凝聚成一股強勁的力量,引領人們進軍沙漠戈壁,讓那里變成了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聚寶盆”和“綠色銀行”,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 從方興未艾的戈壁農業、追風逐日的清潔能源到踏訪大漠的探險旅游……自強不息的內蒙古人不斷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道路,走出了一條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了從“防沙治沙”守護生存防線到“管沙用沙”綠富同興的歷史性跨越,用執著和汗水在廣袤大地上譜寫著可歌可泣的綠色傳奇。(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施佳麗)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