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實踐·河南篇】“牢記囑托 出彩中原”系列述評之五:風卷紅旗過大關
2017-09-11 16:02:06?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責任編輯:林雯晶 林雯晶 |
分享到:
|
安陽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供給端質量持續改善,高效訂單比例超過50%,直供比例達到35%。殷海民攝 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圖為洛陽市洛軸中心幼兒園舉行文藝匯演,孩子們的笑臉與鮮艷的五星紅旗交相輝映。潘炳郁攝 □本報記者張學文 柯楊 樊霞 劉洋 盧松 2017年9月3日。廈門。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金磚合作機制不斷走深走實的10年,也是中國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經濟社會實現快速發展的10年。” “隨著中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凸顯出來,需要下大決心、花大氣力加以破解。中國有句話叫良藥苦口。我們采用的是全面深化改革這劑良方。” 面對全世界關注的目光,習近平語調平穩而堅定:“事實證明,全面深化改革的路走對了,還要大步走下去。”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人民憑著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著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改革開放,也是決定河南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在滾滾的時代洪流中,河南從奮進到崛起,由振興到出彩,始終把改革作為推動發展的核心動力。中原大地改革號角聲聲,發展步履鏗鏘。 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全面深化改革,正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的現在,也塑造著河南的未來。 改革,不主動就被動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2012年12月8日,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20多天的習近平,履新后首次國內調研就來到了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 在蓮花山公園鄧小平銅像前,習近平總書記意味深長地說,我們來瞻仰鄧小平銅像,就是要表明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 循著當年小平同志南方視察的足跡,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調研中反復強調改革開放的重要性,體現了大國領袖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歷史清醒和主動擔當。 縱觀世界歷史,發軔于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其成為當時世界頭號強國。彼時,沙俄、德意志、日本等國家紛紛通過變革躋身世界列強。而清王朝閉關鎖國、夜郎自大,“戊戌變法”百日夭折,錯失維新圖強的歷史機遇,使中國在被動挨打的屈辱中愈加沉淪。 審視當今世界,美國推出再工業化、德國提出工業4.0、巴西進行結構調整……通過改革,不斷增強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核心競爭力,依然是各國發展的大勢所趨。 改革,始終是時代進步的主旋律。 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波瀾壯闊的改革大幕。“就是個金娃娃也要讓社員抱走。”在希望的田野上,糧食產量節節攀升,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得以解決。 上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南方談話激活一池春水,神州大地“東方風來滿眼春”,市場經濟大潮驚濤拍岸,各類市場主體如雨后春筍,中國人富起來的渴盼被極大地激發出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次三中全會都以改革為主題,并把改革不斷推向深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總部署、總動員,標志著中國改革再出發。 擊鼓催征,只爭朝夕。歷史和實踐證明,早改革早主動,晚改革就被動,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對奮力從大省向強省跨越的河南來說,更是如此: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靠改革增動力、促發展; 實現全面小康建設出彩中原,要靠改革添活力、破障礙。 “河南是發展中的大省,許多改革在河南如果能夠改得動、見成效,在某些領域探索出成功的、具有推廣示范意義的經驗,不僅能夠破除自身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對全國改革大局也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河南省委書記、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謝伏瞻一語中的。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從工農業戰線“十面紅旗”到“十八羅漢鬧中原”,再到“三區一群”戰略引領;從“中原糧倉”到“國人廚房”,再到“世界餐桌”;從聞名全國的“二七商戰”到糧食的“鄭州價格”,再到E貿易“買全球、賣全球”……主動抓住機遇,全面深化改革,讓河南由跟隨者向領跑者轉變。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