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立法迫在眉睫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近年來,隨著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日益火爆,“挖礦”、平臺交易、ICO等派生的另類投資開始進入普通投資者的視野。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深度推進,金融創新的紅利將從監管套利轉向合規紅利,投資者權益也將得到更好的保護。 不少網民稱,隨著市場亂象逐漸暴露,叫停ICO僅僅是整頓虛擬貨幣市場的開始。強化監管并不意味著對區塊鏈技術的否定,而是為了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下一步,監管方案有待細化,推動虛擬貨幣的相關立法迫在眉睫。 成長尚需大浪淘沙 有網民認為,區塊鏈技術仍處于實驗和探索階段,在大宗交易、凈額結算和風險計量等方面,區塊鏈技術并無優勢可言,容量可擴展性和事后不可追索等問題,制約了其進一步推廣和應用。因此,對虛擬貨幣的監管有利于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健康生長,而非相反。 網民“一財”稱,虛擬貨幣與ICO日漸瘋狂,相關風險日漸顯現,接受監管才能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網民“楊國英”認為,目前數字貨幣尚需大浪淘沙,叫停ICO的積極意義更多。不過,金融科技優化傳統金融的機會和趨勢,都是確定可期的,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保證金融創新活力不被扼殺,未來需要更多的取舍和平衡。 推動金融科技立法 有網民稱,針對ICO、虛擬貨幣本身乃至背后的區塊鏈技術應用方式的監管,目前叫停ICO可能僅僅是一個開始。對于區塊鏈這種新技術的社會化,防范風險和促進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對天然的矛盾體。在針對金融科技的立法方面,我國仍需要一條確定性較強、能夠給市場帶來穩定預期的行業“跑道”。 網民“鄧建鵬”提出,要實現虛擬貨幣的健康發展,控制其中的風險,中國當前尚欠缺長效機制。因此,推動中國的虛擬貨幣相關立法,乃是監管者接下來的重要舉措。當前要做的,首先是強制所有虛擬貨幣交易平臺赴監管機構登記,并且在時機成熟之際,向監管機構對接交易數據,以利監管。除了強制登記,監管層還應重點關注交易機構的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標準、交易者資金(現金與虛擬貨幣)第三方存管、認真落實反洗錢機制、風險揭示和交易者權益保護等。 此外,網民“楊燕青”建議,對于虛擬貨幣監管的全球協同已經迫在眉睫,中國應積極作為,推動全球的監管變革。(記者 陳偉 整理) |
相關閱讀:
- [ 09-12]虛擬貨幣市場彌散“暴富勾魂曲” 市場監管出擊
- [ 09-08]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匯率7日下跌
- [ 09-06]禁止公寓內“挖礦” 俄羅斯嚴控數字貨幣
- [ 08-09]理性看待當前貨幣政策:不能只看局部看總量
- [ 08-03]人民幣已備國際化條件 世界貨幣是怎樣煉成的?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