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邁向世界一流軍隊的強大引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和推進強軍興軍紀實之四
2017-09-15 15:42:43??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周冬 王祥楠 |
分享到:
|
時間回溯到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飛向太空。陜北黃土地上,一位17歲的青年仰望星空。“我當時在延川縣梁家河村當知青,聽到了發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動!”多年以后,習主席站在東方紅一號的歷史圖片前,不禁回味當年情景。 46年之后,2016年4月24日,國家首個航天日。已過不惑之年的東方紅一號仍在浩瀚星空遨游。與之伴生的“兩彈一星”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習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設立“中國航天日”,就是要銘記歷史、傳承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 號角已經吹響,主攻已經開始,力量正在匯聚。 基礎科學不斷突破,令人目不暇接;技術成果不斷涌現,讓世人為之驚嘆。黨的十八大以來,軍內外科技界交出了一份極不平凡的成績單。 這份成績單,寫在習主席的新年賀詞中—— 2016年12月31日19時,習主席發表2017年新年賀詞,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傳向大江南北,飛向大洋彼岸。“中國天眼”落成啟用,“悟空”號已在軌運行一年,“墨子號”飛向太空,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遨游星漢……習主席對科學技術的特別關注、對中國科技發展成果如數家珍,鼓舞著全國全軍科技工作者,振奮著全球華人的心。 這份成績單,寫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名單中—— 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北斗二號衛星工程、艦船新型集成化發電技術、艦船綜合電力技術、網絡通信與交換技術……軍隊系統亮點紛呈,前沿性、探索性和自主創新類成果,猶如繁星閃爍于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天空。 這份成績單,寫在裝備體系建設跨越發展中—— 2017年4月26日,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在拖曳牽引下緩緩移出船塢,停靠碼頭。這一刻,標志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就在幾個月前,已經退役的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在拖船的拖帶下,緩緩靠上海軍博物館碼頭。這一刻,意味著我國核潛艇進入了新老接替的新階段。 在航母、核潛艇等大國重器捷報頻傳之際,海軍主力戰艦以“下餃子式”的速度更新換代,空軍主力戰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邁進以“運-20”“殲-20”為代表的“20”時代,中國東風系列戰略導彈驚艷全球,一時之間,“東風快遞,使命必達”圈粉無數。 人們猶記得,“9·3”勝利日大閱兵,集中向世界展示了裝備體系建設的新成就。有外媒稱,此次閱兵是“中國展示最先進國防科技的一次盛會”。 人們又看到,短短兩年后的慶祝建軍90周年閱兵,受閱部隊近一半裝備是首次亮相。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成果讓國人倍感振奮,科技興軍正振羽高翔! 大融合,大推力:一個時代號角的吹響 “要把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 2017年6月20日,習主席主持召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世界再一次聽到習主席關于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的深刻洞見。 一切早有端倪,顯示著清晰的戰略布局和推進邏輯。 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5年,在全國人大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習主席都談及“軍民融合”這一話題。2017年3月12日,習主席專門就“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為我軍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作了突出強調,吹響了科技興軍的時代號角。 只有站在時代的峰巒之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歷史規律,更準確地把握前進方向。 觸摸科技脈動,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國家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產力、軍隊戰斗力的耦合關聯越來越緊,國防經濟和社會經濟、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的融合度越來越深。 眺望世界格局,主要國家紛紛在科技領域軍民融合上加大戰略投入,力求在激烈的國際戰略競爭和軍事競爭中掌握先機、贏得主動。 縱觀發展進程,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提升,一些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為科技興軍提供了堅實基礎。 滄海橫流,首在掌舵。憂患在心,擔當在肩。 “我們完全有條件把科技領域軍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習主席審度時宜指出:我們要順勢而為、乘勢而上,開展軍民協同創新,推動軍民科技基礎要素融合,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奮力開拓強軍事業發展新境界。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 這是嶄新的起點—— “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習主席親自推動頂層設計和戰略籌劃,要求科技興軍必須在國家戰略布局中統籌謀劃,加強同國家戰略規劃對接。2016年頒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里,專門設置了“深化軍民融合,促進創新互動”這一章節,為國防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遵循。 這是融合的重點—— “我們最早提軍民結合,就是針對軍工領域的。”在不同場合,習主席反復強調,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領域是軍民融合發展的重點,也是衡量軍民融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要求主動發現、培育、運用可服務于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前沿尖端技術,捕捉軍事能力發展的潛在增長點。 這是推進的著力點——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面對科技創新領域融不起來、深不下去等頑疾,習主席給出破解之道:要向改革要出路,以機制和政策制度改革為抓手,堅決拆壁壘、破堅冰、去門檻,破除制度藩籬和利益羈絆,構建系統完備的科技軍民融合政策制度體系。 擘畫新藍圖,實現新跨越。 2016年10月19日,習主席專程參觀第二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成果展。北斗導航衛星、水下機器人、軍民通用計算機和射頻集成電路、整體精密鑄造技術、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核心技術……看到很多具有重大軍事潛力的高新技術,習主席感到非常高興,強調要繼續把軍民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做實。 大融合,大文章,大推力。 2017年4月,全軍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上,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公開發布2017年共用技術和領域基金指南,引發強烈關注。60億元訂單、1000余條項目指南、2000余個機會……降低門檻、開放競爭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千川匯海闊,風好正揚帆。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領域軍民融合正在向深度廣度進發—— 北京,中關村。去年這里增設了一個新的職能機構——軍民融合創新工作處,負責軍地科技資源共享事宜。目前,高新技術正在這里奏響深度融合的“時代樂章”。 綿陽,科技城。依托軍民融合這條大道,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空氣動力等高新技術產業飛速發展,碩果累累,一批軍民兩用技術建功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兩個戰場。 環顧全國,在天津、廣州、長沙,國家三大超算中心正在崛起,堪稱科技創新領域軍民融合典范的國產磁浮列車也在飛速駛來…… 大集聚,大活力:一個人才方陣的塑造 2017年7月28日,八一大樓氣氛莊重熱烈。習主席親自向“八一勛章”獲得者頒授獎章和證書,馬偉明、程開甲等我國國防科技領域的專家被授予軍隊最高榮譽。這一幕,令廣大國防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奮、深受鼓舞。 領袖心中,人才最重。 2012年11月25日,殲-15艦載機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在執行任務時突發疾病逝世。習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致以沉痛哀悼,并稱“他的英年早逝是黨和國家的一個重大損失”。 千秋基業,人才為先。 1955年,錢學森回國后,毛澤東在接見他時說,美國人把你當成五個師,對我們來說,你比五個師的力量大得多。 回望那段歷史,習主席感慨萬千:當年,如果沒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批科學大家,“兩彈一星”是搞不出來的。現在,我軍人才隊伍規模有了很大改善,但戰略科學家、科技帥才十分匱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十分缺乏。 要想打贏明天的戰爭,須首先打贏今天人才的戰爭。對此,習主席說:“我是很著急的!” 領袖之憂之慮,連著強軍戰略,源自深切思考。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才問題始終縈繞在習主席的腦海中,成為軍隊統帥念茲在茲的話題—— “隨著我軍武器裝備和新型作戰力量快速發展,人才匱乏問題將越來越突出。” “科學技術對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影響日益深刻,沒有較高的科技素養和軍事技能,連武器裝備也操作不了,更別說能打仗、打勝仗了。” 遠觀世界新軍事革命浪潮,近看我軍面臨的嚴峻挑戰,誰擁有了人才優勢,誰就掌握了軍事對抗的戰略優勢,誰就掌握了決定戰爭勝負的命脈。 2016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習主席再次強調:加緊集聚大批高端人才,是推動我軍改革創新的當務之急。 人才!人才!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要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從一次次會議到一次次座談,習主席縱論人才建設,沉穩有力的聲音回響在全國全軍科技工作者的耳畔。 “大力吸引、培養、保留、使用好各類人才”“最大限度吸引和集聚優秀人才”……從中南海到座座軍營,習主席視察部隊,一次次傳遞著對高素質創新型軍事人才的期盼。 領袖之盼,連著強軍進程。習主席的殷切期望和重托,傾注在每一次與科技專家的交流中,映照在每一次看望一線科研人員的目光里。 對于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馬偉明來說,這是一個難忘的時刻—— 2016年全國兩會,馬偉明受到習主席的親切接見。“我們又見面了!”馬偉明剛做完自我介紹,習主席已緊緊握住他的手,同他親切交談起來。習主席對馬偉明取得的科研成果很熟悉,在2016年年初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曾親自為他頒獎。 習主席的牽掛,令馬偉明備受激勵。習主席的目光,回應著千千萬萬一線科研工作者的目光。 對于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無人機隊技師、一級軍士長巨孝成來說,這是一個激動的時刻—— 也是在2016年的全國兩會上,得知巨孝成數百次在復雜地形成功放飛無人機,習主席為他點贊:“無人機是現代戰場的重要作戰力量。你們要履行好職責,培養好人才。” “無人機并非真的無人,智能化也不是武器變成人,而是武器在前臺、人員在后臺,人的智能移植到了武器上……”在全軍裝備工作會議上,習主席從辯證法的角度敏銳指出,隨著軍事技術不斷發展,裝備因素的重要性在上升,人的因素、裝備因素結合得越來越緊密,人與裝備已經高度一體化。 對于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某基地研究員王建國來說,這是一個溫暖的時刻—— 2017年全國兩會上,王建國受到習主席的親切接見。聽聞王建國已在大漠戈壁工作了整整30年,習主席勉勵他:“就需要像你這樣扎根基層的科研人員。” “這是我們基地所有科研人員的榮譽。”回到房間,王建國取出收藏的兩張報紙,上面分別登載著兩條重要消息:一則是習主席簽署命令,追授林俊德院士“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杰出科學家”榮譽稱號;一則是習主席向獲得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程開甲頒獎。 “他們兩位都是科技戰線的元勛。”王建國說,習主席的深情關懷,將激勵我們扎根科研一線,前赴后繼、勇攀高峰。 拳拳之心、殷殷囑托的背后,是軍隊統帥對人才建設科學清晰的戰略籌劃。 以全局視野進行頂層設計,推進人才集聚—— “選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則有戰勝之器矣。”習主席站在全球人才競爭的高度,深刻指出,推動科技興軍,必須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圍繞重要學科領域和創新方向,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引進和集聚人才,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努力培養造就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型軍事人才隊伍。 以實踐創新為抓手激活創新能量,推進素質養成—— 科技創新就像金字塔,基礎的厚度決定著塔尖的高度。增強軍隊建設科技含量,必須提高官兵科技素養。“各級領導干部既要有政治頭腦、軍事頭腦,也要有科技頭腦。”習主席要求把提高官兵科技素養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在全軍大力傳播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使學習科技、運用科技在全軍蔚然成風。 大集聚,大培塑,大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駕馭全局,大視野運籌,大手筆推動,人才建設呈現新格局,人才隊伍加速崛起,人才活力競相迸發。 于敏、廖湘科、鄔江興、付小兵……5年來,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的面孔,精彩詮釋了高端創新型人才的內涵。 將目光從這些面孔上移開,投向更為廣闊的三軍演兵場和科研院所實驗室,我們看到的是一幅更為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型軍事人才畫卷——一批創新團隊快速崛起,一批新型指揮員百煉成鋼,一批信息化尖兵開始唱主角…… “決勝于未戰,決勝于人才”。新一輪科技創新號角聲聲、鼙鼓陣陣,未來等著我們去創造。 回望昨天,一路風雨兼程。未來征途,還須夙興夜寐。我們相信,快速崛起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方陣,必將助力人民軍隊早日實現科技興軍的宏偉愿景,在邁向世界一流軍隊的征程上奮進勃發!(新華社記者王經國、梅常偉,解放軍報記者柳剛、王通化) |
相關閱讀:
- [ 09-15]科技創新,邁向世界一流軍隊的強大引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和推進強軍興軍紀實之四
- [ 09-14]【理上網來·喜迎十九大】在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上邁出堅實步伐
- [ 09-13]破題“勝戰之問” 中國推進改革強軍
- [ 09-13]【理上網來·喜迎十九大】突破超越鑄就強軍偉業
- [ 08-18]必須堅持用黨在新時期的強軍思想武裝官兵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