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侗布飄飄共致富 央廣網黔東南9月18日消息(記者方永磊)在肇興,除了獨具特色的侗族建筑和侗歌外,侗族植物染布和刺繡也頗具看點,且“味道”十足。沿路而上,幾乎家家戶戶門前及沿河兩岸護欄上,都掛滿了泛著紫色光芒的侗布。 資料圖 侗族人喜歡以藍靛染制的“侗布”做衣裙,她們將采收的藍靛草放進水缸,用水浸泡發酵,待藍靛草變黑腐朽發出靛汁后,把石灰粉兌進藍靛汁,直至缸里升起紫藍泡沫,將靛缸蓋好靜置一段時間,再把水缸內的多余廢水倒出,將缸底藍靛液放入木桶使水分蒸發,形成藍靛膏,就做成了染布用的染料。染料做成后,她們用染料反復浸染白色的紡織布,著色瀝干后放于青石板上,用棒槌連續捶打后漂洗再晾曬,反復多遍,肌理結實端莊的布匹才能做成。 盡管工序非常繁復,但侗族人至今依然樂此不疲,保留著這種純手工的染布方法。 “侗布光鮮油亮,帶有山野植物的清香,古香古色,在低調中透著奢華。”縣級侗族藍靛靛染代表性傳承人陸勇妹接受記者采訪時不斷感慨,“多虧了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這門好手藝!” 85年出生的陸勇妹從小跟著母親,學會了扎染、刺繡等技藝。不過,和別人不一樣的是,本是幼師的陸勇妹看準了非遺文化產業的商機,便在2014年牽頭成立了集刺繡、侗族布料制作、傳統服飾設計、傳統工藝品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附近村民加入,共同傳承推廣 “貴州藍”。 合作社的成立,讓陸勇妹把黎平縣分散的繡娘聚集了起來。通過黎平縣“千名繡娘”培育工程的引導支持,陸勇妹邀請縣內外的優秀繡娘、染娘對當地婦女進行相關培訓,推動刺繡、織染傳統工藝標準化、規模化和創意化。由此,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合作社與繡娘“+”了起來,一條專業的民族手工藝制作流程形成了。 "與工廠的流水線不同,手工藝制品需要著大量的勞動力。刺繡、靛染等傳統的做法,需要經過制靛、織布、染布、錘布、曬布、繡、染等多個環節。為了促進標準化,我們讓一位繡娘只做一個步驟,并且為她們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訓,這樣做出的產品可以又快又好。"陸勇妹說,為了帶動脫貧,合作社實施訂單式扶貧。讓家境比較困難的婦女,優先接單。 細致的分工,時尚的設計,陸勇妹的店越做越紅火。隨著訂單的增多,合作社走起了訂單式扶貧,這帶動了360余名貧困婦女就業。目前,合作社已經在黎平縣城和旅游區開設了三家實體店。2016年,店里銷售額達到300余萬,預測今年還會更多。 “這種模式不僅把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創新和發展,還促進了繡娘、織娘、染娘等一批民族民間工藝從業者增收致富,充分發揮了文化產業在扶貧攻堅中的積極作用。”黔東南州文改文產辦主任廖永倫說。 |
相關閱讀:
- [ 09-18]【喜迎十九大】全軍官兵以實干實績喜迎十九大
- [ 09-18]莆田工行以優質服務喜迎十九大的召開
- [ 09-18]【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保護貴州非遺生命力,發出貴州本地好聲音
- [ 09-18]【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評論:古村落保護需要歷史遺存與當代生活共融
- [ 09-18]陳金龍:喜迎十九大 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