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讓非遺成為傳統文化里的“網紅”
2017-09-18 17:24:07?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周冬 我來說兩句 |
作者:鄧海建 9月15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和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共同主辦的“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絡媒體主題活動在北京正式啟動。此次活動旨在用網絡元素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充分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用實際行動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中國傳統國粹京劇于2010年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同脈,情同源。從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到互聯網的大數據時代,中華文化的多樣性與延續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光彩照人。苗族古歌、河曲民歌、京西太平鼓、梨園戲、蘇州評彈、吳橋雜技、剪紙、火把節……一方水土一方人,一項非遺一片情。中華非遺如同散落九州的明珠,鑲嵌于五千年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成為中國民族精神傳承、文脈賡續的載體,成為炎黃子孫文化自信的泉源。 非遺,口傳心授又世代沿襲,既見人見物見生活,又為群體生活承載起浩蕩的文化與社會功能。就在不久前的金磚峰會期間——中俄兩國元首共同參觀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普京拿著放大鏡細細觀賞木雕作品,看得相當入迷,習近平主席更是親自為普京講解中國的非遺文化。事實上,自2001年昆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來,中國已有39個項目躋身名錄,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肮磐駚?,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以非遺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軟實力,是不竭的精神寶庫,更是澎湃的發展潛能。 于此而言,網下的非遺文化要保護,網上的非遺傳承更要紅火。 非遺“觸網”,這是非遺文化傳承的必經之路。展現非遺之美、傳揚非遺之最,需要借助大數據和云傳播的現代力,需要依靠融媒體和互聯網的技術力。今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啟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等一批重點工程項目,對如何在新形勢下傳承發展好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軟實力作出具體部署。眼下來看,非遺文化完全可以借助互聯網的風口,在網絡直播、網絡眾籌、O2O銷售、VR在線體驗等加持下,讓“小而美”的非遺,成為網絡文化中的熱詞、成為網絡世界里的爆款。 非遺“觸網”,這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時代戰略。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無論是構建清朗網絡空間也好,抑或是增強網民文化自信也罷,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聲音傳播好、將中國非遺文化的故事講述好,是留住中華文化之根、守住地域文化鄉愁的美好情愫。文化部在此前發布的《“十三五”時期文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中亦明確提到,要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水平如何提高、手段如何更新?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提供了一趟高速的便車。 “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狈沁z保護與傳承,是該有新理念、新路徑了。把非遺文化帶入千家萬戶,把非遺產品傳向五湖四海,把非遺承續變得簡便靈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滿樹繁花,誰說不會成為凝心聚力、創造創新的“網紅”呢?(鄧海建) |
相關閱讀:
- [ 09-18]【喜迎十九大】全軍官兵以實干實績喜迎十九大
- [ 09-18]莆田工行以優質服務喜迎十九大的召開
- [ 09-18]【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保護貴州非遺生命力,發出貴州本地好聲音
- [ 09-18]【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評論:古村落保護需要歷史遺存與當代生活共融
- [ 09-18]陳金龍:喜迎十九大 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