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里的繡女們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黃蓉):9月16日下午,“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大型網絡傳播活動記者團來到黎平縣肇興侗寨,在欣賞這個素有“天下第一侗寨”和“鼓樓之鄉”美稱的寨中美景時,記者們也注意到了街道兩旁許多家門店掛賣的侗族特色的藍靛靛染服飾。 在貴州省黎平縣肇興侗寨內,出生于1985年的侗族藍靛靛染傳承人陸勇妹向記者團介紹自己的創新創業之路——經營一家以藍靛靛染和侗族服飾為主的合作社和公司,她用創新的精神將非遺項目藍靛靛染與商業結合,讓非遺更好地被傳承和傳播。 藍靛靛染傳承人陸勇妹 創業初衷是為讓侗族姐妹回鄉務工 藍靛靛染已經流傳千年,是侗族的傳統手工藝技術。靛染是用藍靛草加工成藍靛泥,再用藍靛泥作染料,經過手工操作把布染成藍、青等色的過程。藍靛靛染是侗族常用的傳統純植物染制技藝。 陸勇妹說,由于爺爺那一輩就是開染坊的,自己從小就對藍靛靛染技藝耳濡目染,再加上自己的熱愛,所以傳承這項手藝對她來說似乎是水到渠成。而至于開合作社,則是這樣的一件事觸動了她,2014年,還在幼兒園當老師的她去了臨近的一個村子,那里有70多個孩子,而60多個孩子都是留守兒童。陸勇妹想,如果這些孩子的父母能夠回來工作的話,那么孩子們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 2015年,抱著對藍靛靛染的熱愛,以及希望召回更多的侗族姐妹回來務工的想法,陸勇妹和同村的婦女們開辦了“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從此開始創業。隨后,她開了幾家實體店,自己也去跑單,現在也開了網店。陸勇妹說,“合作社開辦后,原先許多在外面打工的婦女,現在都回來參加合作社,我們會給她們培訓,她們回來織布、染布或者刺繡賺的錢不比外面差,甚至賺的更多,還能照顧家里。” 現在,陸勇妹經營的公司已經有600多名員工,除了同鄉的繡女外,臨近村落的繡女也加入了進來。她說,去年公司營業額達到290萬,今年有望翻一番。 陸勇妹向游客展示產品 按技能定向培訓繡女 提高勞動效率 侗族服飾,無論是帽子,還是衣服,都有三項工序——織布、染布和刺繡。陸勇妹說,在她的合作社和公司里,把這三項工序細分開來,“因為如果一個人既要織布,又要染布和刺繡的話,她就耗時很多,技藝也比較難達到一定的高度,如果讓她專精于一項技能的話,做自己最擅長的,那么勞動效率就能得到提高。” 陸勇妹對合作社的婦女的技能進行調查了解,按這三種技能的擅長程度將她們進行區分。“如果這個人擅長刺繡,我們就把她分到刺繡的那組;如果她擅長織布,就分到織布那一組;擅長染布,就分到染布的那一組。如果對這些感興趣,卻不會做的話,我們會給她們做培訓,一般培訓是四個周期,一個周期是15天。”對于招收培訓班人員的條件,陸勇妹說“最基本的一個條件是熱愛”。 染布展示 不斷創新 獲5項技術專利和9項外觀專利 2013年到2014年,為了恢復失傳多年的豆染技藝,陸勇妹走訪了附近的很多村寨,通過老人對豆染的回憶和講述,再通過不斷的實驗,她最終恢復了豆染技藝,并取得了專利。 陸勇妹說,她們的合作社一共已經取得了5項技術專利和9項外觀專利,比如,豆染的生產裝備、植物染料的配方調制等。陸勇妹說,侗族的傳統布料是棉和麻,為彌補這兩種面料在制衣上的缺陷,讓衣料可以更加塑形和耐磨,陸勇妹將金屬線、魚線和松緊線這些元素增加到傳統的織布機中。 今年7月,陸勇妹獲得縣政府的非遺經費,開辦了精英培訓班。她對記者說:“培訓班里的20多個女孩都是80后,我們培訓的內容一是技藝,二是市場對接。如果她們既懂互聯網和市場,又懂藍靛靛染,那么年輕人肯定對傳承這項技藝起到很大的作用”。“而當她們了解市場對于我們的產品的需求和喜愛以及一款產品賣了多少時,她們就懂得自己做這個的意義,而且也會更有動力地去傳承它。” |
相關閱讀:
- [ 09-18]【喜迎十九大】全軍官兵以實干實績喜迎十九大
- [ 09-18]莆田工行以優質服務喜迎十九大的召開
- [ 09-18]【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保護貴州非遺生命力,發出貴州本地好聲音
- [ 09-18]【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評論:古村落保護需要歷史遺存與當代生活共融
- [ 09-18]陳金龍:喜迎十九大 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