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十八大以來,我國正通過“一帶一路”的平臺,在全球范圍內引領文明交流互鑒,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添磚加瓦。同時,通過深入的文化交流和互鑒,我們才能更加清楚地看到自身文化的問題與不足。通過吸收外來文化的新鮮營養,才能促進自身文化的更新、完善與升華。中外文化交流與互鑒的過程,是中華文化吸收其它文明營養、豐富完善、壯大自己文明體系的大好時機。 蘇丹港一瞥。蘇丹港是東非重要海運樞紐,也是“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紅海重要節點。 中華文明三次大轉型賦予了文明發展新的可能性 在歷史上,中華文明至少經過了三次大的轉型,這些轉型都改變了文明發展的方向,賦予了文明發展新的可能性。第一次大轉型是秦滅六國之后,隨著中央集權專制的建立,文化由多元的諸子百家爭鳴走向文化的大一統,尤其是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之后,中國文化基本上奠定了由具有實用主義傾向的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的文化模式。自西漢末年,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開始與中國儒家、道家融合,它由初期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至隋唐時期文化融合的高潮,儒釋道文化最終成為了中華文明的基本形態,這是中華文明的第二次大轉型。中華文明的第三次大轉型是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思想和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由中國共產黨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西方市場經濟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融合。 盡管西方思想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了強烈的沖擊,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西方市場經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被借用過來,而是被改造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的思想也經歷了中國化的歷程。中華文明最大的特點就是融合、創新,它能包容不同的文化并使之匯聚為一體,這種包容不是簡單地混合,而是把不同的文化以不同的時空和功能分區有機地串聯起來,形成一種互補的文化結構。此外,中華文化的創新也是極具特色的。在前期,中華文化以內源性的自我創新為主,而之后則以外源性的創新為主。其中,外源性創新更加注重吸收外來文化的新鮮血液,這種創新方式自儒釋道文化融合開始就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種主導型創新模式,也是中華文明轉型的一種范式。古代儒、釋、道文化融合的文明轉型,近代以來以馬、中、西融合的文明轉型,都是通過吸收外來文化,通過外源性創新和內部自我創造的內源性創新結合進行文明的轉型。 “中國夢”是中國向世界聲明文化主體性的 最強聲音 從目前階段來看,如果說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在過去曾是一個大熔爐的話,那么現在則有種種跡象表明它逐步走向緊縮、保守和內斂,美國的川普現象、歐洲議會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排斥等例子都說明西方文化日趨保守和內斂的特征。 反倒是中國則日益開放,今天的中華文明是一個融合了多元文化的體系,在這種文明體系中不僅包含了東方的智慧,還包含西方的思想。文化的包容性和創新性自古就是中華文化的本性,一種明智的文明絕不會以“純正性的名義”原封不動地把外來文化拿過來,而是要把外來文化進行本土化之后方能為我所用,結合中國古代儒、釋、道文化融合和現代中、西、馬文化融合的經驗及效果都能證明這一點。當然,文化融合本身沒有問題,關鍵在于在融合的過程中要堅持文化的主體性,避免把融合變成他者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向世界聲明文化主體性的聲音就如洪鐘大呂,“中國夢”的提出、構建“命運共同體”的主張都是這強音中的音符。 中華文明的轉型意義在于它提供了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范式 中華文明的轉型的意義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種世界各國文化交流和社會交往的范式,這種范式同樣可以應用于世界秩序的構建上。我們并不像美國等西方國家在世界他國利用或隱或顯的方式推行西方文化價值,在我們看來,重要的不是輸出具體的文化內容,而是要與世界各文明一道,打造一套各個文明之間交流、溝通、和諧共生的實踐范式。 從中華文明轉型所蘊含的經歷來看,文明轉型的過程是一個既復雜又有趣的“加減乘除”齊頭并進的過程, 也是春蠶化蛹,生生不息的過程。從中國文明轉型的歷史經驗不難看出,不同民族之間應該堅持差異基礎上的對話,尋求文化之間的契合性和互補性,調和傳統與現代,取締中心與邊緣,融合自我與他者,形成一個全球跨文明的“溝通共同體”。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構建出包容、平等、和諧的世界安全、利益、命運、責任的共同體。 在交流互鑒中擴大文化“朋友圈” 通過中外文化的交流與互鑒,我們自己的文化才能發揚光大,才能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欣賞我們的文化,吸收我們文化的養分。例如我國海外孔子學院的建立和運作,就增強了中華文化在全球的交流和影響,在國際社會中擴大了我們的文化朋友圈和文化認同圈。十八大以來,我國正通過“一帶一路”的平臺,在全球范圍內引領文明交流互鑒,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添磚加瓦。這樣一來,我們的文化不僅在中華文明圈和亞洲文明圈里后繼有人,而且在國際社會也后繼有人。同時,通過深入的文化交流和互鑒,我們才能更加清楚地看到自身文化的問題與不足。通過吸收外來文化的新鮮營養,才能促進自身文化的更新、完善與升華。中外文化交流與互鑒的過程,是中華文化吸收其它文明營養、豐富完善、壯大自己文明體系的大好時機。 (賈文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特聘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美國杰普曼大學終身教授,國際跨文化研究院院士) |
相關閱讀:
- [ 09-29]省經信委開展“喜迎十九大·經信健步行”主題活動
- [ 09-29]省統戰系統舉辦慶祝建國68周年暨喜迎黨的十九大“頌歌獻給黨”歌詠比賽
- [ 09-29]中華民族唱起來 | 唱響主旋律 喜迎十九大
- [ 09-29]【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遺傳承,從身邊開始,向“時尚”出發
- [ 09-29]【理上網來·喜迎十九大】黨的強軍思想指引強軍事業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