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為了總書記的囑托】心系民生 五千萬畝荒地變良田
2017-10-08 22:22:46??來源:央視網 責任編輯:陳虹虹 吳頌潔 |
分享到:
|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有一位80多歲的老科學家,這六年來,他和自己的團隊,用行動踐行著這種創新精神。為了完成總書記的囑托,他們勇克難關,不斷在農業科技領域創新,將5000萬畝鹽堿地,最終化作一片片良田。 今年86歲高齡的中科院院士李振聲,一大早就來到實驗室,詢問最新一代耐鹽堿小麥的育種情況。為了完成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六年來,這位老人一心一意地在做一件事。 2011年春節前,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來探望李振聲,當李振聲拿出中國鹽堿地改造的報告交給習近平時,習近平囑托他一定要把研究成果落到實處,已到耄耋之年的李振聲深受鼓舞。之后的六年里他選擇了最難啃的一塊骨頭,把環渤海地區三省一市、六十個縣的5000萬畝鹽堿地,作為了自己和團隊攻克的項目。 李振聲為這五千萬畝鹽堿地改造項目,起了一個充滿希望的名字:“渤海糧倉”。他和科研團隊自主創新,重點解決了土壤、育種、灌溉三大難題。2013年,這個事關2.6億人口,11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重大農業科技工程,正式立項。也是在同一年,李振聲第二次與習近平總書記見面,匯報了這個項目的最新進展。 為了落實好項目,科技部、中科院、地方政府聯合出資4.3億元,給李振聲和他的團隊巨大的支持。但在一些創新的技術推廣時,卻遭到許多農戶的反對。 為了能夠說服農戶,已經八十二歲的李振聲奔波在田間地頭,最終用實際的產量,換來了農戶們的信任。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習總書記的囑托,已經成為這位老科學家創新前行最大的動力。 五年時間,渤海糧倉項目從小麥畝產600斤,增產到了每畝1000斤,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上,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現在,渤海糧倉增產60億斤的一期目標,已經成為現實。 不負囑托,同李振聲一樣,一大批中國科研人員在創新驅動的推動下,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心態,只爭朝夕,探索未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升空,提前一年,率先完成三大科學目標;貴州大山深處,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FAST首次追蹤到來自類星體的射電源;國產高性能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以每秒12.5億億次的峰值,連續三年問鼎全球超算之冠。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科技工作者們用自己的責任和擔當,創造著新的奇跡。 |
相關閱讀:
- [ 10-08]【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短視頻丨3D測量、定制生產、全程可視 智能制造新模式讓人腦洞大開
- [ 10-08]讓人民樂享平安和法治(砥礪奮進的五年)
- [ 10-08]砥礪奮進的五年:錢袋子鼓起來 幸福指數漲起來
- [ 10-07][視頻]【砥礪奮進的五年·為了總書記的囑托】疏解整治促提升 古都北京展新顏
- [ 10-07]【砥礪奮進的5年】"南寧藍"常駐 清新空氣沁心脾
- [ 10-06]【砥礪奮進的五年】千年古鎮的“文化傳承”:只有好“家風” 才能正“國風”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