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以前的年輕人是在球場上花費大量時間,眼下則是徜徉在電腦游戲的世界里。 據瑞士《新蘇黎世報》網站10月11日報道稱,自9月底起,24支隊伍在中國爭奪《英雄聯盟》電競賽事的世界冠軍。能容納9萬名觀眾的北京總決賽現場的門票已經銷售一空。屆時,全球數百上萬粉絲將在網上與他們的明星共同狂歡。 其中一支參賽隊伍EDG隊2015年就已經在美國拿過一次冠軍,但該隊創建人之一吳歷華仍非常謹慎——盡管此次是在本土作戰而且他對小伙子們很有信心。 和象棋一樣,關于被列入電子競技的電腦游戲是否體能運動不足的討論并不罕見。比賽隊伍往往會研究各種戰略力爭在對陣中出其不意。同時,吳歷華認為,比賽有明確的規則,所以電子競技是公平的——就和很多種體育運動一樣。 報道稱,中國政府2003年就已經回答了它對電競運動的看法:自那以來電競運動就是中國正式承認的99種體育運動之一。北京由此搭上了一班歐美在上世紀90年代末開出的列車。直到進入新世紀,隨著富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通信設施的完善,中國人才慢慢開始對這種新的體育活動滿腔熱情。眼下這個亞洲國家在電腦游戲和電競運動方面是世界市場的領頭羊。據Newzoo咨詢公司的估計,在電腦或智能手機上玩游戲的中國人有5.6億。而其他統計給出的數字甚至更高。 全球約6億電競愛好者中有大約2億在中國。電子競技與往往是自己玩的傳統視頻游戲之間的分界線很難劃清。由于電競是兩人或多人通過電腦或手機比賽,因此它多了一些競爭性。此外99%的電競愛好者自己也玩。這個比例是其他體育運動只能艷羨的。雖然球場內或者是電視機前很多大腹便便的球迷們理論上是比誰都懂行,但是他們自己卻從不下場,更不要說是成為職業選手了。 據Newzoo咨詢公司稱,去年全球電腦游戲行業共賺得1000億美元,比2015年高近9%,其中有1/4是在中國賺到的。幾大公司主導全球市場的同時,該行業未來幾年也面臨著轉變。 到目前為止它們主要靠電腦游戲賺錢,但對手游的需求正在增大。曾經主導電腦游戲市場的韓國人錯失了這一發展機會。而EDG認識到這一變化,眼下也在打造一支參加手游比賽的隊伍。 報道稱,業內的明星選手身價不菲。“有一次花了5500萬人民幣的賠償金”,吳歷華透露說。與選手的合約平均為期三年。電競運動的頂尖高手年收入高達2000萬元人民幣。這樣的數字也從經濟學角度證實了該項運動突飛猛進的程度。電競選手的最佳年齡段在17歲至24歲之間,此時的反應速度和集中力都非常高。殘酷的事實是:之后它們就急劇下降。在電競運動中,25歲就已經屬于必須退役的“老人”了。 EDG的退役選手中有的繼續讀書,有的留在隊內擔任顧問或教練。在活躍時期非常受歡迎的那些選手退役后會成為電競運動大使——這樣的模式在足球和網球等體育運動中已經為人所熟知了。 吳歷華稱,EDG這樣的一支隊伍每年的開銷在5000萬至6000萬元之間。韓國的電競隊伍往往有三星等大企業支持。“電競運動可能是第一個中國不僅是照搬而且也擔當起先驅角色的行業”,吳歷華說。 EDG有四個資金支柱:首先是隊伍與直播平臺簽約,這樣粉絲就可以在訓練期間看到他們的偶像。它也成功爭取到英特爾、吉列等大企業贊助商作為資金的第二個來源。此外吳歷華致力于紀念商品的銷售。甚至是專為選手開發的座椅粉絲都可以在網上買到。最后,吳歷華和合作伙伴考慮將明星選手的日常生活制作成真人秀節目迎合市場需求。 受歡迎的選手還宣布直播訓練內容。訓練還未開始就已經有15萬人加入觀看直播。幾分鐘內,人數迅速增多到120萬。 這顯示,年輕人已經建立起一個比他們年長的各代人都完全陌生的平行世界,他們在這里嬉鬧玩耍并相互交流。以前他們在足球場上碰面,今天他們在網上進行社交。 報道稱,在大數據時代,這樣的渠道如黃金般寶貴。企業可以收集到大量有關“95后”關注焦點的信息——這是在現實世界里很難接觸的一代人,因為他們沉浸在因特網當中。企業了解到的不僅僅是用戶的年齡和性別這樣簡單的信息。由于這些年輕人是未來的消費者,有大量數據為基礎就可以為他們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廣告和信息。大數據在歐洲還是理論,在中國卻已是現實。(編譯/趙漣) |
相關閱讀:
- [ 05-23]中國電競獨領風騷
- [ 10-02]日本年輕人多支持安倍連任 小池受中年女性歡迎
- [ 09-28]英國恐襲頻發 警察建議年輕人:別拍照 快跑!
- [ 09-28]韓國年輕人創業什么最熱門?開咖啡館成首選
- [ 09-14]德媒:中國新的健身熱潮,更多年輕人走進健身房
- [ 08-31]戴安娜逝世20周年:年輕人老一輩對其態度不同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