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育民、富民、惠民 ——貴州著力推進非遺傳承發展 黔東南州從江縣小黃村的侗族姑娘合唱侗族大歌《蟬之歌》 本報記者 王學思攝 7天的行程,一路上大巴車不知道穿過了多少個隧道、經過了多少座橫跨高山峽谷的橋梁。盡管舟車勞頓,但于每位記者而言,途中所遇見的綺麗的山水風光、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村寨,尤其是那些通過手工勞作改變生活困境甚至帶動周圍人一起就業的身影令他們十分難忘。 9月15日至21日,由中央網信辦和文化部聯合主辦的“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在貴州展開,來自北京和貴州的30余位媒體代表從貴陽出發,途經黔東南州的黎平、從江、丹寨、雷山各縣和黔南州的三都縣,實地探訪了當地的非遺保護傳承實踐。 通過深入采訪,媒體代表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貴州作為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如今正在探索以非遺保護的力量刷新人們記憶中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印象。在貴州,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非遺保護事業逐漸改變著山區人們的生活。在這里,“保護成果人人共享”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真正落到了實處。 “十、百、千、萬”——用培訓搭建傳承和富民的金字塔 在黎平的肇興侗寨,沿街的許多店鋪銷售的運用侗族刺繡、靛染等傳統工藝制作的衣服、圍巾、鞋包等產品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這些產品大都出自當地村民之手。而說到這些產品則不得不提起一位年輕的侗族姑娘陸勇妹。2014年,為了鼓勵更多的侗族姐妹回家鄉務工,她和另一位伙伴陸彥梅帶頭成立了侗品源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只要是對侗族靛染、刺繡感興趣的姐妹,都可以到合作社參加免費培訓,有針對性地學習侗族刺繡技藝、侗族靛染技藝和侗族織錦技藝。凡是掌握了任意一項技藝的學員都可為合作社定向生產產品,通過完成訂單而獲得收益。 “目前,在縣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已經先后培訓了600余人,向參加培訓的農戶收購產品點值達110萬元。許多原先在外務工的姐妹都回來跟著我織布、染布或者刺繡了,而且賺的錢也不比外面的少,還可以兼顧家里。”陸勇妹說。如今她已經在黎平的3個繁華地段擁有了自己的店鋪,去年的銷售額達到了290余萬元,預計今年會更多。 如今在貴州,像陸勇妹這樣通過發展傳統工藝而以點帶面帶動當地群眾傳承技藝、增收就業的例子數不勝數。為了讓更多的非遺傳承人群通過培訓打開視野,打通新一代傳承人連接產業、市場的渠道,自去年以來,貴州啟動實施了“十、百、千、萬”培訓工程。“十”即培養(培育)數十名大師級傳承人、數十名國內知名手工藝品設計師,以出省(出國)培訓為主;“百”即培養(培育)數百名傳統手工技藝骨干傳承人,數百名省內知名手工藝品設計者、市場營銷人員,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大師集中培訓;“千”即培養(培育)數千個傳統手工技藝傳承骨干,主要依托本土培訓;“萬”即動員數萬名傳統村落貧困農戶參與傳統手工技藝培訓,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就業人數新增上萬人。 多個層次、多種方向的培訓工程的開展,不僅有利于擴大非遺的傳承人群,提高他們傳承和創新能力,有助于提升貴州民族手工藝品市場占有率,而且能夠大幅度增加農村的就業機會,讓千家萬戶的百姓在傳承和弘揚傳統工藝中脫貧致富。以黔東南州為例,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僅該州參加由文化部、教育部聯合主辦的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學員,以“傳承人+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創業的就達225家,實現年銷售收入逾7.5億元,優秀學員返回當地培訓新的學員并帶動就業人數在9500人左右,其中貧困人口占就業總人數的58%,每家企業平均帶動就業人數47人,實現帶動就業人員年人均收入2.2萬元。 “一村一品”——將資源優勢轉為經濟優勢 探訪中,在雷山西江千戶苗寨、黎平肇興千戶侗寨等非遺項目富集的民族文化傳統村落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非遺傳承人群對于當地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表現出了很高的參與度和極大的積極性。與此同時,以非遺體驗和產業聚集為特色的“一村一品”非遺主題村也正在逐步構建,這也極大地鼓舞了當地民眾將非遺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在丹寨的石橋景區,人們能夠在當地一個天然溶洞——穿洞口欣賞造紙師傅們抄紙的技藝,同時還可以用山野間隨手采摘的花草創作一幅花草紙畫帶回家。在從江縣的小黃村,人們可以在鼓樓下聽到全村老少合唱的侗族大歌,陶醉在那如清泉般動聽的歌聲里。在雷山的控拜村,必先是喝過了攔門酒才可以走進銀匠的家里欣賞一件件精美的銀飾,興起時還可以跟銀匠學上兩招。 如今,通過“一村一品”而對接的鄉村文化休閑體驗旅游資源可以很好地反哺當地的手工藝人,在黔東南州,目前平均每個非遺示范村已實現年接待游客2萬人次以上,鄉村文化旅游綜合收入使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500余元。 “一村一品”的發展趨勢,不僅讓當地的村民實現了就地發展,輻射帶動周邊村寨就業致富,而且留住了更多村民參加學習并保護傳承非遺,有效解決了農村空心化的現象。在丹寨石橋村,有61戶紙農在皮紙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興武的帶領下,成立了石橋黔山造紙專業合作社,走上了規模化經營之路。目前,合作社已經有88人參與,年銷售額達到500萬元,造紙師傅的每月工資在2000元至7000元之間不等。 傳統工藝工作站——發展特色工藝產品和品牌 近年來,為了鼓勵非遺項目的持有者和傳承人群恢復傳統工藝、實現就地發展,貴州各地出臺了許多鼓勵和扶持政策。如黔東南州自今年起,州財政每年要給予州級以上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每家不低于5萬元、非遺保護傳承教育示范基地不低于2萬元的經費扶持。對于年產值200萬元以上、納稅5萬元以上、帶動就業50人以上的非遺企業,州人民政府按年度納稅額的5%進行一次性獎勵;對年度創意非遺衍生產品獲得國家級品牌稱號的非遺企業,州人民政府一次性獎勵10萬元。 在激勵措施的基礎上,貴州還十分關注傳統工藝的長遠發展,注重發展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和品牌。去年5月,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在貴陽揭牌,這是在文化部倡導下,高校與地方共建的傳統工藝工作站。工作站以當地傳統工藝項目為重點,主要目標是提高傳統工藝發展水平,改善材料、改進設計、改良制作、提高品質、拓展市場、擴大就業。 經過一年多的運營,工作站在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的推動及協調下,相關高校、設計機構、民藝研究者進入工作站工作,如今的工作站已成為一個為高校、企業、地方、傳統技藝擁有者及管理人員服務的、具有開放性的綜合平臺。 通過設立工作站,進一步幫助當地手工藝人加深對當地文化傳統內涵的認識,恢復和弘揚消失或退化的優秀技藝,通過設計機構的引入,有許多在保持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創新設計的非遺產品,更加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此外,以工作站為平臺開展的研習培訓、示范引導,幫助當地培養了傳承隊伍、增強傳統工藝發展后勁。目前,貴州傳統工藝傳承人群學歷班、定向培養學歷班等強化非遺傳承人能力建設的培養機制也隨著工作站相關工作的推進陸續開展了進一步探索。 在實際的運作中,工作站還幫助傳承人解決了技術攻關,如印染固色、銀器防氧化、輔助器具改良等技術瓶頸問題,極大地促進了貴州傳統工藝品質整體提升。如今,由工作站的企業會同當地手工藝人開發出的數百款運用當地民族元素制作的新產品,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浙江、山東、四川、江蘇等地進行推介營銷,預計年產值1.5億元,讓農民學員增收少則上千元,多則幾萬元。(本報記者 王學思) |
相關閱讀:
- [ 10-17]關鍵時期的關鍵會議——世界眼中的中共十九大
- [ 10-17]為中國未來發展繪制宏偉藍圖(外媒看十九大)
- [ 10-17]矚目中國道路 看好中國前景 ——外國人士熱議中共十九大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