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5年]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2017-10-17 18:05:06??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陳曦 我來說兩句 |
出千峽、納萬川,萬里長江昂首東奔,豐沛江水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支撐著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科學謀劃中國經濟新棋局,做出了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這一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重大決策部署。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為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 一江清水綿延后世,一條巨龍舞動東方。古老母親河上,奏起了發展新樂章。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今年3月起,貴州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行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制,實現各類水域河長制全覆蓋。作為長江、珠江的上游生態屏障和國家首批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貴州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上可謂舉全省之力。 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些地方對沿岸生態的保護重視不夠,令母親河飽受污染之痛。如今,“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正在成為沿江省市的共識。 經過努力,沿江非法碼頭被初步整治,非法采砂得到了初步監管,化工污染問題受到重點整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等工程建設著力推進,一批長江沿岸重點典型環境違法案件得以查處。2016年,長江經濟帶天然林實現全面停伐。 生態保護的力度還在不斷加大。2017年7月,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聯合印發《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水資源優化調配、生態保護與修復等6大工程18類項目。 ——同飲一江水,萬里共攜手。 長江沿江11省市占近1/5的國土面積,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之一,然而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卻很不平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經濟帶要增強系統思維,統籌各地改革發展、各項區際政策、各領域建設、各種資源要素,使沿江各省市協同作用更明顯,促進長江經濟帶實現上中下游協同發展、東中西部互動合作,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 協同發展持續加速。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成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綱領性文件。2016年12月,長江經濟帶省際協商合作機制正式建立。在上游,重慶、四川、云南、貴州四省市審議通過了《長江上游地區省際協商合作機制實施細則》。在中游,湖北、江西、湖南三省正在加強湖泊保護與生態修復。在下游,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省市已建立起“三級運作、統分結合、務實高效”的合作協調機制。 龍頭抬起來、龍身動起來、龍尾擺起來。隨著上海自貿區的改革探索漸趨深入,以上海帶動長江全流域發展、以武漢帶動中游、以重慶帶動上游的雙向開放大格局初步形成。 ——建黃金水道,見黃金效益。 早在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武漢考察時,就以敏銳的歷史眼光和戰略思維提出,“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內河航運作用,發展江海聯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 近年來,長江經濟帶沿江省市把黃金水道作為重要依托,高起點高水平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在航道暢通方面,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二期工程進展順利,黃金水道功能不斷提升;樞紐互通方面,上海港洋山四期基本建成,寧波—舟山港一體化改革全面完成,江蘇南京以下區域港口一體化改革試點工作進展順利,綜合交通網絡建設成效明顯;江海聯通方面,上海與浙江共同建設小洋山北側江海聯運碼頭取得實質進展。 在新的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結構優化、技術先進、附加值高的現代工業體系正在形成。2016年,長江經濟帶生產總值達33.3萬億元,比2012年增加了9.7萬億元;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43.1%,比2012年提高2.2個百分點。 江水無言,歷史為證。長江經濟帶,正在為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發揮更加重要的戰略支撐和示范引領作用。(經濟日報記者 熊麗) |
相關閱讀:
- [ 09-06]男子幼年遭拐長大成百萬富翁 27年后與母親相認痛哭
- [ 08-28]女大學生帶母親上學畢業后回鄉:走出堅定的未來
- [ 08-03]13歲少年玩手機游戲 6天花掉母親3萬元
- [ 07-25]男子到醫院探望母親 “技癢難耐”破壞監控盜竊
- [ 07-10]甘肅殘疾考生致信清華引質疑 母親:不想讓別人可憐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