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稱,日產汽車、神戶制鋼所等日本企業的丑聞相繼曝光后,投資者對日本企業的不信任感增強。 據日本《富士產經商報》10月18日報道,某些行業的一流大企業被曝出的丑聞,使得企業管理方式遭受拷問。 報道援引專家的話指出,“個別企業會定期出現造假等丑聞。這只是冰山一角”,“在定期出現這類問題的狀態下,其他公司也會不嚴格遵守規定”。 報道稱,日產汽車公司9月29日承認讓不具資格的員工進行了車輛檢查,10月8日神戶制鋼所又被曝出篡改部分鋁、銅產品性能數據問題。而豐田汽車、本田公司等汽車公司都使用了神戶制鋼所的涉事鋁制品,三菱重工、川崎重工、日立制作所也有使用,此事影響廣泛波及產業界。 UBS證券財富管理總部負責日本股票業務的居林通表示,日本的制造業“還抓住過去的成功經驗不放”。他認為,由于嬰兒潮一代退休,生產一線缺少經驗豐富的人才,要一邊控制成本一邊把產品品質保持在一定水平變得困難,“整個公司需要提高生產率,建立一套機制來監控產品品質和生產率”。 報道稱,本月5日簽署了收購半導體子公司合同的東芝公司,也長年存在高層參與會計造假,掩蓋核電業務巨額虧損問題。東芝公司信用8月在東京證券二級市場上被降級。三菱汽車公司也被發現在燃料消耗率試驗上的造假行為。 另外,零部件生產企業高田公司因大量召回安全氣囊問題而陷入破產。 報道采訪的專家指出,考慮到過去的例子,日本制造業中,丑聞發展到公司經營問題是可以理解的,“問題就發生在不能察覺此類問題的組織當中”。特別是涉及安全性和產品品質時,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企業存在一種不易發現錯誤的體制。 報道稱,研究企業守法問題的律師鄉原信郎說,“企業丑聞不是最近才發生的,是潛藏于組織內部的群體問題”。有別于出于個人利益、依靠個人意志進行的行為,這種群體性行為是為了組織利益,在組織中廣泛長期存在的。鄉原指出,只要不改變作為根本原因的結構性問題,上述行為就無法解決。他認為,有必要實施匿名問卷調查,來摸清潛在的問題。(編譯/劉潔秋) |
相關閱讀:
- [ 09-21]日企對中美經濟前景看法樂觀 稱兩國經濟將穩健擴張
- [ 08-10]超1.23億!韓法院裁定日企賠償二戰勞工損失
- [ 07-24]著名日企折戟海外反映轉型之痛
- [ 07-12]日企為對抗過勞死下班時間放“燃”曲“轟人"
- [ 06-12]日媒稱中企餐廳機器人在日本"野蠻生長":欲追趕日企機器人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