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1日電(王佳昕) 各比特幣交易平臺停止交易一個月后,30日比特幣中國關閉提現人民幣業務。OkCoin、BTCTRADE、火幣網等也在31日停止這一業務。至此,以比特幣等為代表的虛擬貨幣正式告別中國市場。 ICO爆火,大媽們紛紛入場 ICO為Initial Coin Offering的縮寫,意為首次代幣發行,源自股票市場的首次公開發行(IPO)的概念。關于ICO,目前并沒有官方的定義,通常來講是一種募集比特幣或其他虛擬貨幣的行為。 2017年,短短半年多的時間,“ICO”在國內火爆到連大媽們都紛紛跟風殺入。據媒體報道,一些ICO項目已滲透到社區大媽,她們并不懂ICO到底是什么,也不了解投資風險,只關心能買代幣,渴望可以“一夜暴富”。 “最火爆的時候,國內有大約200多家大大小小的虛擬貨幣交易平臺”,曾為某交易平臺的負責人告訴中新網。 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的報告顯示,面向國內提供ICO服務的相關平臺有43家,截至2017年7月18日,在這些平臺上線并完成ICO的項目有65個。若以2017年7月19日零點價格換算,上述平臺完成的ICO項目累計融資26.16億元人民幣,且項目上線頻率、ICO融資規模和用戶參與程度均隨月份呈加速上升趨勢。 在ICO支持的融資幣種中,比特幣和以太坊占比最高,二者合計占比達90%以上。市場上同時存在著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虛擬貨幣,如狗狗幣、夸克幣、澤塔幣、無限幣等。風靡全球的比特幣,據報價平臺Bitstamp顯示30日上漲10%達6289.78美元,約合41825元人民幣,續刷歷史新高。 “三無”狀態,ICO淪為洗錢、詐騙渠道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告訴中新網,此前的ICO處于“無門檻、無標準、無監管”的“三無”狀態,存在著較大的風險隱患。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9月13日曾發布風險提示稱,比特幣等所謂的“虛擬貨幣”缺乏明確的價值基礎,市場投機氣氛濃厚,價格波動劇烈,投資者盲目跟風炒作,易造成資金損失,告誡投資者需強化風險防范意識。 董希淼說,ICO平臺及相關項目發端于互聯網,平臺和投資者繞過監管機構,發布和參與境外ICO項目,其違法行為難以監管。且比特幣等交易平臺買賣虛擬商品,沒有記錄、缺乏約束,難追溯,容易成洗錢的渠道。個人虛擬資產形式隱蔽,還存逃避納稅可能。真正嚴重的是,絕大部分的ICO項目并非真正的融資,而是打著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等旗號,從事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活動。 “發行方編制虛假的項目白皮書,項目從虛擬博彩、交友平臺、開挖金礦、投注游戲甚至設立在開曼群島的投資項目五花八門,群眾根本無法進行查證。”他說,“更為離奇的是,有些ICO項目連最基本的項目白皮書都沒有,也能一兩天獲得數千萬甚至上億資金。” 而針對此前媒體報道的用戶代幣被盜的新聞,上述某交易平臺負責人告訴中新網,交易平臺在用戶轉幣、提現時,都有包括身份認證、電話認證甚至視頻認證的各種關卡,若其賬戶被盜,極有可能是在公共電腦登陸了賬戶導致信息泄露,也有可能是遭遇了黑客攻擊。 監管出手,平臺10月底關閉虛擬貨幣兌換業務 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明確,代幣發行融資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要求自公告發布日起,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立即停止。 公告指出,任何所謂的代幣融資交易平臺不得從事法定貨幣與代幣、“虛擬貨幣”相互之間的兌換業務,不得買賣或作為中央對手方買賣代幣或“虛擬貨幣”,不得為代幣或“虛擬貨幣”提供定價、信息中介等服務。 “剛準備大干一場,監管就來了,特別迅速,召集開會再到親自派人上門,我們平臺也按照國家監管的要求及時關閉了平臺。”某比特幣交易平臺負責人回憶說。 不止上述受訪人所在的平臺,官方公告發布后,國內幾大比特幣交易平臺先后宣布于9月30日停止所有交易業務,并于10月底關閉虛擬貨幣兌換人民幣業務。 為加快提現清退工作,比特幣中國近日宣布,實行提幣階梯費率制,即用戶若于10月25日后辦理提現提幣業務,手續費將上調至原來的3倍。 平臺業務轉向境外,普通玩幣者退場 梳理發現,近兩個月,泰國、中國、韓國相繼禁止了代幣融資的交易行為,俄羅斯計劃將封禁提供比特幣的網站,而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出臺政策或計劃加強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監管。 自監管措施出臺后,國內曾經存在的200多個交易平臺部分倒閉,部分將業務轉向境外。目前部分國家對虛擬貨幣的態度相對寬松,日本、盧森堡均對交易所發放過牌照;美國交易所需領取許可牌照,但監管非相對嚴格。 據上述平臺的負責人稱,存活下來的交易平臺已轉向境外,不再提供人民幣充值業務,絕大部分“小白”及普通的玩幣者,沒有境外賬戶,換匯方面也存在困難,因此選擇退出市場或保持觀望態度;而剩下10%的“高端玩家”或專業人士,則轉向境外平臺進行幣幣交易。 所謂幣幣交易,即為一種數字資產與另一種數字資產之間的交易,如比特幣兌萊特幣的交易。這種交易與用某種法定貨幣充值購買數字資產相比較為復雜,因此讓普通玩幣者望而生畏,選擇退出市場。 |
相關閱讀:
- [ 10-26]國內比特幣平臺關停進入倒計時 警惕炒幣風險
- [ 10-12]警惕!被封禁的比特幣依然頻繁交易
- [ 10-12]多國圍剿ICO虛擬泡沫 中國比特幣交易關閉進倒計時
- [ 09-29]中國全面“封殺”比特幣 外媒:戳破國際市場泡沫
- [ 09-20]比特幣神話破滅 監管層重拳整治ICO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