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代駕、e代駕被曝互挖墻腳 專家:搶占市場份額 央廣網北京11月4日消息(記者 馮爍)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隨著酒駕入刑的落地,代駕行業迅速發展。推杯換盞之后,有人能幫忙開車回家,既守法又安全。可就是這樣一個行業,最近卻陷入了惡性競爭之中。滴滴代駕和e代駕,兩大代駕界的巨頭,最近被曝互挖墻腳,且雙方所挖的并非常見的高層管理人員,而是代駕的司機師傅們。這件事情是否屬實、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暗流洶涌? 6年前的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實施,其中“酒駕入刑”成為最大的熱點。從那一天起,“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這樣朗朗上口的俏皮話開始在老百姓之中流行,而在保障群眾生命安全的同時,代駕這塊市場空白也被企業們一眼盯上。一時間,滴滴代駕、e代駕等公司如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來。“互聯網+代駕”也一時間成為資本市場的巨大風口。 今年8月,清華大學法學院公法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對外發布了《代駕行業發展白皮書》,報告顯示:2016年代駕訂單避免的醉酒駕事故,相當于免去了4.4億次酒精檢測、減少了0.53億輛次警車以及0.9億次警力出動,節省車輛檢查及酒駕司機管理的累計時間成本為2615.2年,同時減少2525.2年的擁堵耗時。 當大家為代駕帶來的好處而歡欣鼓舞之時,代駕市場也出現了一些亂象。最近,蘇州、揚州等地出現不法分子冒充代駕司機,設法套取車主信息,快到目的地時冒牌司機借故離開,讓心懷僥幸的車主挪車,然后伙同他人制造事故,向酒駕車主索要高額錢財。 就當一波未平之時,最近又有消息曝出,滴滴代駕正在通過中間代理商挖e代駕司機的“墻腳”,讓滴滴代駕司機去推薦e代駕司機入職,一旦挖墻腳成功,司機將得到獎勵。 河南南陽滴滴代駕司機趙先生稱:“比如我現在跟你講了這件事,你覺得不錯,也想做滴滴代駕,那我就會有提成的。” 事實上,通過拉人頭來賺錢并不那么容易,拉來的人如果沒有完成任務,推薦人也是得不到任何獎勵的。 對此,記者第一時間聯系到e代駕品牌負責人張東鵬,他表示:“開始我們也不相信這件事,我們的代駕司機在群里發來一些截圖,上面說如果成功拉一個e代駕師傅去滴滴代駕干,拉到60單以上就會給介紹的人返錢。目前剛推出來這個政策一周左右。” 據滴滴代駕內部人士透露,以滴滴代駕目前在代駕市場上的占有率,沒有必要做這樣的事情,相反e代駕官方卻發布過推薦滴滴代駕司機入職后的獎勵措施。這位內部人士透露的獎勵措施,其實是一張藍底的電子海報,大標題寫著“推薦滴滴司機獎勵方案”,左上角印有e代駕的水印。 當記者向e代駕求證時,張東鵬表示公司官方從未發布過相關信息:“我們的同事可能也有一些新舉措,比如分公司的人針對這件事有一個回應,但我還要去調查落實一下。” 張東鵬表示,在這一次事件中其實受到直接影響最大的不是別人,而是廣大消費者,“我們認為這種競爭違背了商業的良性循環,有很多司機師傅跟我反饋,不少代駕師傅不拉活兒而去拉人頭了。因為接一個活兒只有幾十塊錢的收入,但真正拉一個人頭就是幾百塊錢的收入。” 在資本市場的斗爭中永遠都少不了刀光劍影,其實面對龐大的代駕市場,每一家企業都想從中分一杯羹。易觀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國互聯網代駕市場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互聯網代駕市場規模達29.65億元,滴滴代駕、e代駕和愛代駕三家所占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其中滴滴代駕覆蓋了80%-90%的活躍用戶。 面對兩邊的各執一詞,互聯網專家王越表示,其實這背后就是一個簡單的切蛋糕問題,“這也反映出市場玩家相對稀缺,導致形成一定的壟斷話語權。企業為了擴大市場規模,不擇手段,因為前期花的都是投資人的錢,把份額盡量做大,可以進一步融資,盡量讓自己市場占有率更高。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會帶來負向循環的行為。” 針對此事,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律師岳屾山表示:“把對方存量的員工挖到自己企業,使對方接單量下降或者司機減少,從而搶占市場,通過給介紹費或是一些其他優惠條件來挖人,屬于比較惡性的競爭行為。如果企業在挖人的過程中,希望挖來的人提供競爭對手的信息和客戶信息這些商業秘密,那就有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 |
相關閱讀:
- [ 09-27]評論:拿什么終結代駕行業“三無”亂象
- [ 09-25]15.2公里路收19.9公里的錢,代駕到底有多少坑?
- [ 09-21]代駕司機為救乘客闖紅燈 交警核實后免予處罰
- [ 09-13]廈門市代駕服務人次 排名全國第12名
- [ 09-04]酒駕現象之變:代駕生意好 不敢酒駕者越來越多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