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快遞包裝等帶來的電商污染日趨嚴重。今年“雙11”再次帶動全民消費狂歡,在產生空前交易量的同時,其造成的快遞垃圾污染問題也被放在聚光燈下審視。 在這一背景下,“共享快遞盒”的出現引起熱議。“共享模式”能否解決電商污染問題?電商及物流行業如何更好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雙11”試水“綠色物流” 日前,某電商平臺推出一款塑料“共享快遞盒”,替代常用的瓦楞紙箱。這種快遞盒不用膠帶和紙箱,只需要兩個小指長的軟封簽就能實現密封,且能重復使用。在收件人簽收后,就會被快遞員折疊起來,“變身”塑料板,帶回倉庫重復使用。 據了解,今年“雙11”期間,共計20萬個共享快遞盒在杭州、深圳、重慶、鄭州、濟南等全國13個城市投入使用。共享快遞盒成為今年“雙11”電商發力綠色物流的代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雙11”帶來的紙箱使用及污染問題。 踐行“綠色網購”理念的還有物流企業菜鳥網絡。日前,趁著“雙11”熱度,菜鳥開展了一項“回箱計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10個城市展開快遞紙箱回收行動。 “回箱行動”并非簡單的回購紙箱,而是線上線下相結合,打造一場具有互聯網基因的回購行動:為了更好地調動全社會的參與熱情,菜鳥在全國50所高校開展線下綠色回收活動。收件人通過掃描二維碼參與回箱計劃,每捐贈一個紙箱,便可獲得一張天貓超市優惠券,累計滿10個,菜鳥就會聯合公益組織以其個人名義種一棵樹。“如果全行業都加入回箱計劃,將有數億個快遞紙箱被循環使用,僅‘雙11’,紙張成本就節省近億元。” 回箱計劃負責人說。 “電商污染”形勢嚴峻 國家郵政局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快遞業務量為313.5億件,連續6年增長超過50%。物流行業的繁榮興盛帶來數以億計的包裝材料和垃圾,據統計,這些快遞背后所用的瓦楞紙箱原紙多達4600萬噸,生產這些紙箱,需要砍伐7200萬棵樹木,相當于消耗了46.3個小興安嶺的林業規模。同時,傳統快遞包裝還包括運單、編織袋、塑料袋、封套膠帶和內部緩沖物等,由此帶來的電商污染同樣不可小覷。怎樣處理這些約5000萬噸的電商垃圾,成為必須跨過的一道門檻。 據了解,世界多數發達國家幾乎都有較為成熟系統的快遞垃圾解決方案。美國從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推行綠色包裝。為了提高企業回收包裝的積極性,美國政府根據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適當免除企業的相關稅收。在日本,相關部門不僅制定了專門的《包裝再生利用法》,還致力于回收體系的建設,鼓勵在境內建立大量的回收站。消費者將包裝廢棄物進行分類后,日本的收運系統將包裝廢棄物運輸至專門的處理中心進行再循環、再制造處理。 從目前來看,面對海量電商垃圾,中國除對快遞運單的保管、存放與回收(銷毀)有明確規定外,針對快遞包裝的其他部分還沒有統一規定要求,只能由企業或消費者自行處理。快遞包裝如何“瘦身”和有效回收利用,已成為困擾電商和快遞行業發展的一大因素。 綠色發展勢在必行 電商行業推出“共享快遞盒”,無疑是秉承綠色發展理念、踐行綠色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同時強調,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目前,“共享快遞盒”業務已有向全國推廣之勢。共享快遞盒產品也將持續升級,采用新型材質,讓其更為輕便、環保、耐用。 業內專家認為,從長遠來看,綠色環保是快遞行業大勢所趨,這種“綠色模式”讓資源更節約、方式更靈活、服務質量更有保障、性價比更高。而伴隨著快遞行業巨頭相繼完成上市,它們在環保、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正面臨更多的要求。與此同時,原紙價格上漲、輿論壓力增加等都倒逼快遞企業采用更為綠色可循環的物流方式。 同時,不管是“共享快遞盒”,還是綠色材料研發,抑或是垃圾回收計劃,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物流行業中運輸、分揀、收貨、監管等各個環節也要“跟得上”。比如,雖然“共享快遞盒”的生產成本低且環保,但是卻因其單次貨運量少而需要增加運輸次數,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成本。另外,“共享快遞盒”目前只支持當面簽收,倘若要普及開來,還需要各方協調配合,解決派生的問題。 作為電商及物流行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行動,“共享快遞盒”的出現,目前還只是一點“星星之火”,而隨著未來相關法律、政策、行業規則、作業流程的規范和完善,綠色電商的概念或將形成燎原之勢,發揮更大的作用。 |
相關閱讀:
- [ 11-17]快遞包裝垃圾“成災” 買買買狂歡后遇綠色難題
- [ 11-17]隱私面單不能止于快遞領域
- [ 11-17]快遞貨車昨日發生失火 快遞公司:貨物損毀將積極理賠
- [ 11-16]包裹堆積像集市 雙11快遞集中送貨引市民諸多煩惱
- [ 11-16]北京多所高校試點快遞紙箱回收 回收后直接進造紙廠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