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潛器 實現“全海深”突破 無人潛器是實現深海進入的重要方式和途徑之一,中國海洋科技工作者在大力推進載人潛器研制的同時,在無人潛器研發方面付諸了巨大努力,取得了突出成就,不僅實現了種類的多元化,而且已經突破了1.1萬米深度,實現了“全海深”目標。 2016年6月至8月間,探索一號科考船在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開展了中國首次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在此次科考中,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海斗號無人潛水器成功完成兩次萬米級下潛應用,最大潛深達10767米,創造了中國無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及作業深度紀錄。 繼海斗號之后,崔維成領銜的深淵科考隊再次實現萬米深潛。2016年12月至今年2月間,張謇號載著科考隊在西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實施了3臺萬米級著陸器和1臺萬米級全海深無人潛水器科考任務,這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同時擁有無人深潛器和多臺著陸器協同作業能力的國家。 下潛深度達萬米,實現“全海深”無疑是個硬指標,但擁有多樣化、強大的作業能力當然也很重要。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已經研制開發了海龍號、海馬號、潛龍一號等不同作業深度和作業能力的無人潛水器。 3500米級海龍號無人纜控潛水器是中國在海底高溫和復雜地形的特殊環境下開展海洋調查和作業的高精技術裝備,它在國際上首次采用了虛擬控制系統和動力定位系統等一些自主研發的先進技術,可以在水下自由游動,開展移位勘探。4500米級無人潛水器海馬號是中國開發的深海無人遙控潛水作業系統,曾搭乘海洋六號綜合科學考查船,在南海中央海盆底部成功進行了作業試驗,標志著中國全面掌握了大深度無人遙控潛水器的各項關鍵技術,并在關鍵技術國產化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是繼蛟龍號之后又一標志性成果。6000米無人無纜潛器潛龍一號是中國國際海域資源調查與開發“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之一,是中國自主研發、研制的服務于深海資源勘察的實用化深海裝備,實現了國產深海資源勘查裝備領域的重大進步。 建設深潛強國 贏得媒體贊譽 2012年3月26日早5時15分,北緯11度22分,東經142度35分,西太平洋,關島西南部海域,時年68歲的美國導演卡梅隆鉆進了深海挑戰者號載人潛器,開始下潛。6時33分,他下潛到7070米深度。“中國的蛟龍號是全球潛航力最強的載人潛航器,我剛剛超越了它的最大運作深度。幾分鐘前,我也超越了俄羅斯和平號、法國鸚鵡螺號和日本深海6500號的最大深度。我已經打破了所有現存載人潛航器的紀錄。”卡梅隆充滿興奮與驕傲之情。10時30分,他下潛深度居然達到10877米。 卡梅隆的這次下潛所駕駛的深海挑戰者號雖然只是探險型深潛器,沒有科考能力,但是極大地刺激了中國“載人深潛英雄”崔維成,他決心盡快研制出功能更強大的中國全海深載人潛器,只有這樣才能繼續保持中國在此領域的引領地位。帶著強烈的使命感和緊迫感,他選擇了從中船重工702所辭職,并組建了研發萬米載人潛器的新團隊,探索一條利用民間資本支持前沿科技的新途徑。而隨著國家科技部將1.1萬米載人深潛器列入“十三五”重大專項,中船重工和中科院等科研力量再次集結起來組成“國家隊”,進行深潛攻關。這樣,就呈現出“兩班人馬共奮進”的生動局面。“在深淵科學的最前沿,中國擁有了‘雙保險’,我愿意做國家的備份。”崔維成如是表示。 中國在深潛領域的巨大進步和雄心引起了國際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俄羅斯衛星網刊文,報道了中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主要研制力量中船重工的情況和蛟龍號的強大性能,認為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將可使中國海洋科考在全球所有海域具有作業能力。報道還結合中國國土資源部發布的提升“深地、深海、深空“的探測能力的戰略規劃,盛贊中國在海洋科技能力取得的進步。無獨有偶,香港《南華早報》在報道中國萬米載人深潛器研發時,也特別提到,國土資源部“十三五”科技創新政策把“深地、深海、深空”作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并把新潛器的研制看做加速海洋科技發展的表現,也是落實上述政策步驟。 本報記者 李建興 |
相關閱讀:
- [ 12-02]“向陽紅01”科考船采集到3噸重硫化物破中國紀錄
- [ 12-01]《西藏時光》12月1日播出:第五集《雪域深處》
- [ 11-30]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開展電視抓斗作業
- [ 11-27]探秘海洋里的“PM2.5”
- [ 11-23]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再探南大西洋
- [ 11-22]中國在南極籌建第五個科考站 將邁向極地考察強國
- [ 11-12]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作業收官 獲取多項科學考察成果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