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6年1月26日,前中國男籃主教練王非(中)為籃球訓練營的學員們做投籃示范。 新華社記者孟永民攝 課外各種“班” 體育成“標配” 幾個月前的暑假,爆表的高溫也沒能阻擋許多成都家長送孩子去體育夏令營和培訓班的熱情。在四川金強籃球俱樂部溫江訓練基地,每天至少有150名孩子接受培訓,球場都得掐著表使用。上百個停車位被送孩子的私家車擠得滿滿當當。 這絕非成都一地的“奇觀”。在全國各地,在文化課和藝術培訓之外,選擇“體育課”的家長和孩子越來越多。隸屬CBA總冠軍、新疆廣匯籃球俱樂部的廣匯小飛虎訓練營,在2009年最初創辦時僅有30余名學員,而現在僅烏魯木齊市訓練營的人數就達1500余人。 廣匯俱樂部副總經理郭艦介紹,目前面向青少年的籃球培訓市場火爆,除職業俱樂部外,還有很多退役的教練員、運動員及體育專業的老師開辦訓練營,形式也靈活多樣,有短期集中培訓的,也有每周按課時進行的長期訓練。 成都的籃球培訓班學員石浩林的媽媽林南表示,孩子喜歡籃球,獨生子女參加些集體活動對性格培養有好處,學習成績不再是唯一追求。她的觀點在家長群體中頗具代表性。 中國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認為,體育培訓業尤其是青少年體育培訓近兩年發展很快,從消費者也就是家長的角度來說,是出于對孩子教育的長遠考慮。“家長讓孩子接受體育培訓的需求,是既要長身體,又要學技能,還要通過體育實現早期社會化,包括人格的錘煉。體育是人格教育非常重要的手段。” 這種現象,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尤為明顯。 除了游泳、乒羽這樣的“大眾”項目,冰球、高爾夫、棒球甚至馬術等“小眾”項目也相當有市場。這些在國內冷門但歐美流行的項目往往花費不菲,而選擇這些項目的家長很多都有送孩子出國學習的打算。以歐美學校和社會對體育的重視程度,如能精通某一運動項目,既是申請學校的“敲門磚”,也是融入校園文化的利器,還有什么比一起在賽場上流汗更能迅速消除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