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的學者有義務對中國的創新進行理性客觀專業化的總結,并及時介紹給世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這就是中國學者的缺位。我們希望在這個過程中能構建出一個‘中國學派’。” 胡鞍鋼是中國知名的國情研究專家,在國家發展戰略、規劃、政策這一類問題上,公眾總能聽到他的聲音。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董事會主席約翰·桑頓曾評價胡鞍鋼說,“沒有任何一個中國思想者像他這樣準確地預測了國家發展的方向和速度”,并認為“他很可能是當代中國最全面也是最具務實主義的經濟學家”。 盡管胡鞍鋼的觀點經常引發廣泛的爭議,但這并不影響他認為中國將成為一個新型超級大國的信心。在他看來,這是中國學者面臨的歷史機遇。 “中國學者不能只做復制者、跟隨者,應該與西方學者競爭,對中國經驗進行專業化總結,并及時介紹給世界,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他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這就是中國學者的缺位。” 國情研究是在讀一部“天書” 中國新聞周刊:我們都知道你的研究方向是國情研究,這和傳統的學科劃分不太一樣,能不能簡單介紹下這門學科? 胡鞍鋼:我所從事的國情研究,在國際上稱為“當代中國研究”或“當代中國學”,以當代中國發展為研究對象。這不同于一般的社會科學研究,一般的社會科學研究是以某一學科領域為對象的研究,如經濟學、政治學等,而國情研究是運用不同學科理論和方法對一個特定對象的研究。 在海外,當代中國研究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現在又成為“顯學”或熱門研究領域,這與中國迅速崛起直接相關,使得當代中國研究已經國際化、全球化。 為什么要研究中國國情呢?因為這是制定正確發展戰略的客觀依據,也是確定適宜發展目標、擬定有效發展政策的根本依據。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表明,重大的成功是戰略決策的成功,重大的失敗是戰略決策的失敗。 我從事國情研究已經三十多年了,近十幾年我特別關注中國發展成功背后的政治原因,這與我一直在參與中國發展規劃和重大公共政策研究的個人經歷和體會密切相關,也與我撰寫《中國政治經濟史論》系列的研究過程密切相關。 不過,國情研究遠比人們想象的難得多,復雜得多,即使像我這樣長期在國內參與中國改革開放研究的人也是深有體會。所以,我常把它比喻為讀一部“天書”。 中國新聞周刊:我記得你有一本書,叫《如何認識當代中國》,書中談到了應當如何研究當代中國的問題。 胡鞍鋼:是的。中國在過去三十多年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同時也經歷了多重轉型。研究當代中國,本質上就是要真正了解、深刻認識和歷史總結中國社會多重轉型的動因、歷程、得失和前景。 對這樣規模巨大、深刻復雜的社會變革的認識和解讀不可能是唯一的,而是眾說紛紜,甚至相互沖突、大相徑庭。這是因為人們研究中國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方法,因此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但不管是哪一種結論,都要接受中國社會的實踐檢驗和中國轉型的歷史檢驗。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曾經熱鬧一時的論點自然就會成為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歷史塵埃,只有極少數的認識和觀點經過客觀實踐的檢驗能夠成為歷史的真知灼見。 西方的當代中國研究,大多數的思路都是以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不同學科或理論作為分析框架,很難形成全方位的研究。而我們的研究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的、綜合的分析框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僅要看樹木,也要看森林;不僅要看今天的中國,也要看昨天的中國,更要預見明天的中國;不僅要看中國自身,也要進行國際上的橫向比較,從外部看中國。 我經常對我的學生們說,我們進行的國情研究,是建立在三個“真”的基礎上的,即研究對象是“真世界”,這里主要是指真實的中國,而不是虛擬的中國;研究內容是“真問題”,這里主要是指真實的中國問題,而不是“偽問題”;研究結果是提出“真辦法”,這里是指“有的放矢”,而不是“無的放矢”。 |
相關閱讀:
- [ 12-08]必須牢記我國基本國情沒有變
- [ 11-08]西藏首次披露地理國情“家底” 海拔3500米以上區域超93%
- [ 10-27]青海首次公布地理國情“家底” 平均海拔4058.40米
- [ 06-21]特朗普稱因解職科米遭調查 律師:沒這事兒
- [ 05-29]端午佳節,聆聽習近平用傳統文化講述家國情懷
- [ 04-24]【家國棟梁】黃大年:振興中華 乃我輩之責
- [ 02-18]新春走基層:用心觸摸百姓冷暖 用情書寫萬家喜樂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