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題:數字改變中國——從數字經濟看中國經濟新高地 新華社記者張辛欣 隨著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爆發,制造業、消費等領域都在發生“數字蝶變”。有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總量達22.58萬億元。2017年,這一數字還在以驚人的速度攀升。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數字經濟不斷創造新的可能,世界也因此認識一個全新的中國。 撬動經濟發展杠桿 互聯網時代,數據是新的生產要素,建立在數據基礎上的數字經濟,更是創新經濟、開放經濟和代表未來的新經濟。 研究表明,數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長0.5%至0.62%。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情形下,數字經濟被視為推動經濟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的加速器,撬動經濟發展的新杠桿。根據預測,2035年我國的數字經濟將達16萬億美元。 “和前幾次互聯網浪潮不同,數字經濟更強調融合共贏。在與傳統產業的碰撞中實現價值增量,帶動存量蛻變。”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說。 在線上消費空間被打開后,互聯網又將目光回到線下。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團與星巴克合作,用數字技術打造智慧門店。 走進烘焙工坊,用手機“掃一掃”,不僅能看到一杯咖啡的“誕生過程”,還能加入不同場景,讓平日的下午茶有了海邊度假的感覺。門店也可通過數據捕捉需求,提高效率。 更讓人們感受到希望的是,實體企業從數字經濟中獲得轉型升級的動力。手機按下鍵盤,熱乎乎的豆漿就自動煮好,機器還能進行智能清洗。不久前上市的九陽無人豆漿機實現全部流程智能化和遠程控制。制造工廠也能根據用戶數據實現精準供給。 數字驅動下,工業制造正在構建更敏捷的生產、經營、管理體系。工信部調查顯示,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后,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超30%,運營成本約降20%。 “以數字為杠桿,我國經濟正進行深層次變革。”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說,應抓住機遇,發揮好我國滲透融合和應用創新優勢,重塑競爭力。 |
相關閱讀:
- [ 12-15]專家點評2017年兩岸關系:“臺獨”威脅仍在 促統動能趨強
- [ 12-15]【中國經濟的歷史跨越】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 [ 12-15]俄總統普京說俄經濟在明顯改善
- [ 12-15]官方解讀11月經濟成績單:中國經濟韌性增強
- [ 12-15]2018年中國經濟前景怎樣?官方回應四大經濟熱點
- [ 12-14]一圖看懂11月經濟數據:韌性強 亮點多 態勢好
- [ 12-14]尊重網絡主權,發揚伙伴精神,共享數字紅利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