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測、天賦檢測等服務走近大眾 基因檢測 真能“劇透”人生? 核心閱讀 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的大幅下降,基因檢測逐漸從生物醫學實驗室走向臨床,走近普通大眾生活。在“基因檢測可以預測疾病”“基因檢測可以發現孩子天賦”等“盛名”之下,不少機構也紛紛推出相關服務。基因檢測到底價值如何?對于新興技術,我們該如何更好利用和有效監管?本報記者展開調查。 可以治百病? 能準確發現和確診遺傳病,但并不適用于所有疾病 家住山東濟南天橋區的李女士近期做了一次孕期基因檢測。“我是高齡孕婦,害怕寶寶不健康,嚴格按照醫生的要求進行產檢。”李女士介紹,懷孕20周時,醫生通過B超發現孩子發育不正常,經過無創外周血基因篩查,胎兒的21號染色體異常,患唐氏綜合征的風險很高,隨后羊水穿刺確診,李女士不得不忍痛終止妊娠。 “產前檢查應用基因檢測,可查出胎兒是否攜帶出生后會引起嚴重疾病的突變基因,如果有,父母可以選擇終止妊娠,實現優生優育。”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教授張宏冰告訴記者,從臨床上看,基因檢測是檢查基因的序列,與健康人的參數對比,看這些序列是否改變。如果有改變,找出可引起疾病的變異基因,從而判斷被檢測者是否患病,例如一些遺傳病。 “基因檢測的確具有很高的醫學價值。”北京吉因加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楊玲認為,許多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都非常明確,通過基因檢測,能準確發現和確診遺傳病。患者被確診后,可接受針對性的靶向治療,從而控制疾病,并且減少盲目就醫帶來的痛苦。 那么,基因檢測能否檢測所有疾病? “基因檢測并沒這么‘神’。”張宏冰說,基因變異不一定產生疾病,有的基因變異只表明個體性狀不同,比如兩個人的長相不一樣。從醫學上講,絕大部分疾病與遺傳沒有關系,而是由外界條件和患者后天身體變化造成。以乳腺癌為例,僅有5%的病人有家族病史。 楊玲認為,基因檢測是否有效,得從具體的疾病和其科學證據、數據積累上來判斷。復雜性疾病,比如一般的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疾病,跟基因關系不大,基因檢測就很難預測和確診疾病。 現階段,主流的臨床基因檢測機構,都是做一些會引起疾病的基因突變檢測,而不是做那些虛無縹緲的關聯檢測。判斷基因突變到底會不會引起疾病,需要基因檢測的分析員有較高的判斷水平、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等。 |
相關閱讀:
- [ 12-25]注入發展基因 讓古村落生機勃發
- [ 12-11]2017年度最佳創新:基因編輯療法、獵鷹火箭在列
- [ 11-29]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
- [ 11-20]全球首例人體內基因編輯試驗實施
- [ 11-17]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 11-16]【理上網來 輝煌十九大】文化產業的新形勢新思路新戰略
- [ 11-15]美國槍案悲劇的暴力基因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