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久生代表:讓家鄉人民在奔小康路上不掉隊
2017-12-29 11:02:42?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晨 我來說兩句 |
【十九大代表在基層】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晏乾坤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報告讓我們倍感振奮!黨為我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良好的舞臺,不怕我們的起點不如人,只要不懈追求和奮斗,我們就有人生出彩的機會。”12月1日,十九大代表、河南省十九大報告團成員、潢川縣雙柳樹鎮駐鄭州農民工黨支部書記黃久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分享了他在人生成長道路上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的勵志故事,在家鄉引起了強烈共鳴。 根據不同對象整理宣講筆記、輾轉各地為不同行業人群宣講……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以來,黃久生每天的行程排得滿滿當當,不是在宣講,就是在去宣講的路上。他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轉化成群眾耳熟能詳的家常話,散發著泥土清香,所以深入人心,受到廣大基層群眾歡迎。 日前,黃久生(左一)來到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光武街道中興社區,用大眾化、接地氣的語言向當地干部群眾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晏乾坤攝/光明圖片 黃久生今年52歲,每天雖然工作很辛苦,但他樂此不疲:“作為十九大代表,宣講十九大精神是一項光榮的政治任務,也是我特別愿意做的事情。” 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經歷,讓黃久生倍感黨和家鄉人民的恩情之重。他窮而思進,在生活磨礪面前不低頭,從一名提灰搬磚推車打雜的小工,逐漸成長為建筑界技術過硬的行家里手。他富而思源,從城市反哺故鄉,甘心做潢川縣雙柳樹鎮700多位孤寡老人“共同的兒子”。從1996年起,他每次過年都會給他們送年貨,除了豬肉、大米,有時還有衣被和現金,21年來從未間斷。 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黃久生對加強基層黨建感觸更深。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早在2004年,黃久生就積極響應當地流動黨員服務管理“金橋工程”號召,推動成立了潢川縣雙柳樹鎮駐外農民工黨支部。通過外建組織、強化教育、組織引領、搭建平臺等措施,帶領家鄉農民工1.2萬多人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每年為家鄉帶回3億多元的勞務收入。他們承建的工程,有兩項奪得了國家最高建筑獎——魯班獎,60余項獲得國家、省市優良工程稱號。 潢川縣仁和鎮連崗村駐村書記羅亞非說,聽了身邊榜樣黃久生同志宣講的十九大精神,感覺很親切,樸實的家鄉話讓報告更深入人心。“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令人備受鼓舞、倍增信心,我覺得農村大有作為。”羅亞非表示,在今后的選派幫扶工作中,他會珍惜駐村工作的一分一秒,在脫貧攻堅一線書寫屬于自己的青春樂章,把連崗村建成“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農村的典范。 黃久生表示,今后,他將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擼起袖子加油干,繼續贍養家鄉700多位鰥寡孤獨老人,讓他們感受到黨的關懷、社會的溫暖,同時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團結帶領更多農民工兄弟,聽黨話,跟黨走,讓家鄉人民在奔小康路上不掉隊。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29日 09版) |
相關閱讀:
- [ 10-24]魏國強:全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 [ 09-18]這些人,習近平很牽掛
- [ 08-03]【紀念“三個90周年”】“江西速度”搭載老區人民奔小康
- [ 07-06]劉云山:抓黨建促脫貧 苦干實干帶群眾致富奔小康
- [ 05-22]干部裝貧困戶兒子應付脫貧檢查 叫老太太媽被抓現行
- [ 03-30]脫貧攻堅“紅色尖兵”
- [ 01-19]【網絡媒體走轉改】噶爾新村貧困戶集體脫貧合作社見聞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