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戰:瘋狂搶“帽子”人才 科研人才激勵現“馬太效應”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高校、科研單位熱衷于搞“帽子工程”“轉會大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杰出青年、“千人計劃”等有“帽子”的人才,成為許多單位競相爭奪的對象。這一方面影響了被“挖墻腳”單位的科研進展、團隊建設、梯隊建設;另一方面也在學術界助長了心浮氣躁的不良風氣,對國家整體科研生態建設頗為不利。 針對這種現狀,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副所長李佳建議,在科研單位績效評估中重點考核由本單位自己培養的頂尖人才數量,重點考核青年人才孕育環境的塑造和團結協作機制的創新。通過政策調整,遏制部分單位過度挖人和“帽子”人才頻繁“轉會”等無序流動。 在人才評價機制方面,應警惕科研人才激勵中的“馬太效應”。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黨委書記邵建達表示,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人才,宜采取階梯增長的激勵辦法,讓科研人員尤其是青年人才感到“有奔頭”。雖然反復強調不單以發表論文數量來衡量人才,但實踐中很難落實,工程技術類專家在這方面很吃虧。 一邊是“帽子”人才炙手可熱,另一邊是科研梯隊結構嚴重不合理。在我國,許多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目前主要依靠研究生開展科研工作,嚴重缺乏博士后流動站這個中間層次。在發達國家,科研機構實驗室里總有不少博士后人員長期在工作。實踐證明,博士后人員是實驗室成長為“參天大樹”的中堅力量,也是大科學家學術傳承、科學思想延續的重要紐帶,發展得好有可能形成學派,持續獲得卓越科學發現。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強激光材料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俊率領團隊從事材料科學領域前沿基礎研究。他回國7年來,只招到一名博士后人員。 高水平科研成果產出離不開“成建制”的課題組,包括首席科學家、研究員等領軍人才,以及副研究員、博士后人員、研究生、實驗技術人員、平臺支撐人員等各種專業人員。多位首席科學家反映,除了擁有高級職稱的在編科研人員,博士后、研究生等流動人員以及支撐人員,通常沒有預算保障的工資收入,只能靠課題經費給流動人員開支較低額度的勞務費。這些人員跳槽到私營部門做類似工作,收入可漲至少3倍。科研機構“留不住人”的現象較為普遍。 這直接導致了我國一線科研人員流動性較大,國家即使投入再多科研經費,也無法確保持續的創新產出,更難形成有全球影響力的學術流派。 “按下發的編制指標,我的課題組每年只能招1名博士研究生,沒有足夠的博士研究生名額。如果招收編制內科研助理職工,又面臨單位編制數瓶頸。建議對基礎研究國內排名靠前的科研單位試點給予更多博士研究生名額和人員編制額,真正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課題組長、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楊偉波說。 |
相關閱讀:
- [ 12-20]2017年科研國際化研討會在福州順利舉辦
- [ 12-12]新時代中國基礎研究決戰“四個突破”
- [ 12-08]龍巖學院新增兩項省級科研創新平臺
- [ 11-24]我國正在論證無人值守月球科研站
- [ 11-17]農林大順利完成大型科研儀器共享平臺系統優化升級(二期)工作
- [ 11-04]【理上網來 輝煌十九大】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軟環境點燃發展新引擎
- [ 10-31]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體系正加快成型
- [ 10-30]中國科技期刊的“外患內憂” 基礎科研誠信仍不牢靠?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