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去過溫州,以前對溫州是這樣的印象:“青山白化”,漫山遍野都是“椅子墳”;溫州人有錢,但喜歡鋪排,婚喪嫁娶互相攀比…… 日前,記者再去溫州,發現溫州的習俗,正悄然發生變化。 “椅子墳”不見了,綠色殯葬成新俗 有人曾這樣開溫州人的玩笑:“漫山遍野‘椅子墳’,全世界都有溫州人。”的確,溫州曾是全國“青山白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為解決這一痼疾,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溫州就開始行動了——“拆墳”是主要方式。不過,問題隨之而來:政府拆完不久,群眾偷偷重建,材料也越來越堅固。拆了建,建了拆,反反復復,雙方打起了“拉鋸戰”。 一次次撓頭之后,溫州殯葬管理部門意識到:必須讓群眾配合才行。而要讓群眾配合,必須在生態保護和倫理傳統上找到結合點。 思路決定出路,新政出臺了:在嚴禁修新墳的基礎上,對舊墳進行生態化改造——土墳化、植被化、小型化、景觀化。這種改造,兼顧了生態保護和傳統喪葬習俗。因此,得到群眾廣泛認可。老百姓這樣評價:“祖先的墳還在,就是穿上了‘綠衣裳’。”群眾一認可,“拉鋸戰”就絕了跡。 溫州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將殯葬改革進一步引向深入:除了建設骨灰塔、骨灰堂,還引導群眾實行樹葬、花葬、海葬等。以桃園陵園為例,該陵園原來規劃占地500畝,如今僅需10畝地,就可達到預定目標。統計顯示,近年來,溫州全市累計投入墳墓生態化改造資金約2億元,完成墳墓生態化改造約7萬座,新建87座生態園林化公墓,實現禁新率100%。 “比闊風”消失了,簡約辦事風漸濃 樂清白象鎮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家兩兄弟,哥哥經商辦企業,弟弟在家務農,經濟條件相差懸殊。父親去世后,哥哥請來戲班子,大講排場。務農的弟弟也不示弱,場面弄得更大。 這種事,在溫州并非個案。溫州市委宣傳部長胡劍謹介紹:以前辦喪事,普通人家一般要7天時間,多的10多天。喪事期間,一般家庭都會搭棚設宴、擺流水席,擺得越多、出手越闊綽就越顯得子女孝順。如此一攀比,往往一場喪葬辦下來,一家人十幾年的積蓄就基本耗光。 對于婚喪陋習,民眾早已怨聲載道,可是被風氣裹挾,個人無能為力。2016年4月,溫州有關部門組織了一次網上民意調查,七成以上受訪者希望辦喪事費用在5萬元以內。溫州市委宣傳部將這一結果通過媒體告知全市群眾,并因勢利導展開了婚喪移風易俗大討論。移風易俗,各縣各市八仙過海各亮新招: 泰順縣是著名的廊橋之鄉,該縣推出“廊橋為媒”結同心活動,組織青年人在廊橋文化公園舉行集體婚典;永嘉縣推行“婚禮進文化禮堂”活動,樂清市依托雁蕩山夫妻峰、市區文化廣場,推廣婚事新辦…… 如今婚喪簡約辦,在溫州已成新習俗:蒼南出現“喜慶慈善”——家中遇上喜事不發喜禮,而是將喜禮錢以“喜慶份子錢”的方式捐給村慈善基金會,用于助學、助困、助病和助殘等公益建設。2016年,蒼南縣節約辦喪費用約400萬元,喜慶費用500余萬元,惠及15000多名村民。 2017年5月,樂清南塘鎮東山埠村老黨員葉德春的老伴去世,僅辦了一桌百余元的工作餐,出殯也用鮮花代替白毛巾,一切從簡…… “義利觀”明晰了,誠信慈善遍城鄉 歷史上的“永嘉學派”,發端于溫州,主張“經世致用,義利并舉”。如今,溫州人賦予“永嘉學派”新內涵:經商講誠信,全民講慈善——絕不見利忘義。 “債還清了,爸爸走得也放心了。”說起公公吳乃宜,蒼南縣馬站鎮霞關社區三澳村的田曉玲熱淚盈眶。幾年前一場臺風讓吳乃宜痛失三個兒子。為了償還兒子欠下的近80萬元債務,這個個頭矮小的77歲老人開始織漁網、撿廢品,用6年多的艱辛與努力,終于替兒子還清了債務。 而永嘉縣巖坦鎮巖龍村村民季德壽,12年前在陜西省寧陜創業期間欠下債款,為早日還清債務,他漂泊異鄉默默打拼。不久前,他回到寧陜還清了65萬元債務。去年10月,經陜西省推薦,季德壽入選“中國好人榜”誠實守信好人。 15年前,有人給溫州晚報送來一個包裹,里面裝著2萬元現金,還有一封署名“農民的兒子蘭小草”的信。自此,每年11月中下旬,“蘭小草”都會托人送來2萬元善款。15年來,沒人知道“蘭小草”是誰。去年10月20日,洞頭區大門鎮岙面村衛生室一名叫王玨的普通鄉村醫生辭世,謎底這才揭開——他就是“蘭小草”。 溫州慈善協會負責人透露:在溫州,存在一個龐大的線上“隱善”群體——通過微信、支付寶資助他人。金額從幾百元到幾萬元不等。因為有數不清的季德壽、“蘭小草”存在,這座城市有了“溫度”——2016年度,溫州綜合信用指數排名全國259個地級市第三名。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08日 06 版) |
相關閱讀:
- [ 01-09]溫州一清代古橋幾秒內被拆毀 涉事單位遭罰15萬元
- [ 12-21]溫州龍灣第一醫院遷建工程為何說停就停
- [ 12-06]溫州火車撞人了?上周末熱傳的這段視頻竟是以訛傳訛
- [ 09-25]第四屆海峽兩岸(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舉行
- [ 07-06]13歲江西女孩轉走媽媽5萬 去溫州見打王者榮耀網友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