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沒有“家屬簽字”的手術!
(導視)
解說:
手臂脈搏摸不著,頸部脈搏也消失,路遇心跳驟停的老人,你救還是不救?
南京鼓樓醫院醫學影像科醫生 李輝:
這位姑娘沖過來的時候,真的是一點沒有猶豫按,直接用面巾紙將病人嘴巴周邊擦拭了一下,自己就開始嘴對嘴人工呼吸。
解說:
大面積心肌梗死,老人家屬趕不到,無人簽字的情況下,手術做還是不做?
南京鼓樓醫院急診科主任 王軍:
我簽了個字,我說他的責任我來承擔,你們去救吧。
解說:
新聞1+1今日關注:一場沒有“家屬簽字”的手術!
主持人 張羽:
晚上好,歡迎收看今天的《新聞1+1》。
在今天的節目開始,我們首先要播放一則尋人啟示,這兩天南京很多媒體都在播發這張尋人啟示,我們來看一組照片。這個照片拍攝在今年的1月4號,照片記錄的是1月4號當天一位老人路過鼓樓醫院附近的時候,突然心臟驟停摔倒在地,這時候路過的人們紛紛出處相救。
在這張照片上我們看到,兩位男子都是路過的醫生,那么進行心臟按壓的這位男子叫李輝,而這位幫助的男子叫做王軼。第二張照片記錄的是一位穿黑色羽絨服的姑娘,在為老人做人工呼吸,而這個時候老人剛剛被清理過口里的嘔吐物,姑娘就不蔽污穢,直接給老人做口對口的人工呼吸。
那么當時有現場的市民被這一屏所感動,用手機記錄了現場的情況,并問這位年輕的姑娘說您叫之什么,這位姑娘說這個沒必要問,進行完人工呼吸之后姑娘就離開了現場。我們看這就是位外表清秀,心靈美好的姑娘。
于是相關的人就把姑娘的照片發到了網上進行尋人啟示,我們看到這是一個現場眾人伸手相救,挽救老人生命的故事。而故事講到這里,其實還遠遠沒有結束,故事更大的波瀾是在后面,也是我們今天關注的重點,那么老人被送進醫院之后,在心臟暫時恢復之后,又面臨著更大的危險,而這時候家屬沒有趕來,要做手術面臨著家屬無法簽字的情況,這時候誰來擔這個責任,后續情況怎么樣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解說:
今天,這位老先生仍然躺在南京鼓樓醫院。在接受完幾天的深低溫腦保護治療后,目前他仍在接受后續治療,仍未蘇醒。
六天前發生的一切,他或許并無印象,被誰送到的這里,他也并不認識;但如果沒有這一切,這位老先生,現在有可能成為植物人,甚至是猝死。
解說:
1月4日下午,南京新年第一場雪。63歲的南京市民劉先生在馬路上突然暈倒,后經檢查為急性心肌梗死。
路過市民:
當時我從地鐵里出來的時候,老大爺已經摔在地上了,好多人在那個圈子里,七嘴八舌的,當時我在那邊看到的一個黑衣小姑娘跪下給他做人工呼吸。我第一時間看到這個小姑娘,然后看到這兩個男人,就戴眼鏡的,(覺得)這兩個人特別有專業性。
解說:
這位市民說的這兩個人,事實上是附近鼓樓醫院消化科的醫生王軼和醫學影像科醫生李輝。兩人剛好下夜班路過,發現情況危急,病人脈搏已經消失。
南京鼓樓醫院消化科醫生 王軼:
當時判斷他已經是心跳呼吸驟停,這個人的嘴唇是紫紺的,大量食物堵在嘴里面。我怕他誤吸 食物嗆到氣管里加重他的窒息 趕緊把他側過來。
解說:
他一邊打電話給鼓樓醫院急診室,請同事立即送推車來;同時,事發現場也爭分奪秒地展開搶救。
李輝:
這個姑娘沖過來的時候,真的是一點沒有猶豫,直接用面巾紙,將病人嘴巴周邊擦拭了一下自己就開始嘴對嘴人工呼吸。
路過市民:
當時不知道誰拿上好多餐巾紙,旁邊還有好多居民給打傘。這個小姑娘個子很矮,大概在一米五幾的樣子,她的氣不多,歇一會兒再去(人工呼吸),這兩個男人就在她旁邊,兩個人交替輪換,給他按心肺復蘇,這個老大爺就開始嘔吐。
解說:
據介紹,事發地距離鼓樓醫院50多米,摔倒后不到10分鐘,老人隨即被醫護人員推著擔架車,緊急送到鼓樓醫院急診室,此時老人深度昏迷,心率、血壓、血氧均已測不出來。
南京鼓樓醫院急診科 張秋靈:
心跳確實是沒有了,但是路上他們一直在按壓來的時候,所以我們來的時候立即把按壓先接上去,來了之后護士長給他做氣管插管,上了呼吸機,其他同事當時看他瞳孔反射也沒有,自主呼吸都沒有,把這些措施都給他上上去。
解說:
經過10分鐘的搶救,李先生恢復了自主心跳和呼吸,但還處于昏迷狀態,而且頻發室顫。急診醫生通過李先生手機中的20多個未接來電,與劉先生的家屬取得聯系,然而,家屬卻無法短時間趕到。情急之下,急診科主任王軍一邊向醫院備案,一邊寫下“請安排住院手術,責任我來擔”并簽名,最終將李先生以最快速度送入手術室。
張羽:
是眾多素不相識的人挽救了老人的生命,我們看一下時間表,從14點35分老人摔倒,到16點05分家屬趕到醫院,這時候老人在十分鐘之后手術已經結束,只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可以說老人是非常幸運的。冬天有這樣一個溫暖的故事,讓我們感到如此的舒心。最關鍵的時候是搶救科的主任王軍承擔了風險和責任,那么在今天,有的時候出手相救,已經變成了“高危行為”的時候,而南京市民為我們上演了如此溫暖的一幕。
下面我們來連線南京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院長,江蘇省衛生法學學會的副會長,同時也是兼職律師,他為南京很多醫療機構作為法律顧問,姜柏生先生,對這個事情進行監督。姜先生您好,首先作為南京市民,看到這樣的故事你是什么樣的感受呢?
姜柏生:
主持人好,看了這個故事以后,我作為南京市民感到非常的驕傲和自豪,也體現了這樣愛心事件,南京作為博愛之都的溫度,所以我內心感到非常的欽佩。
張羽:
在今天有的時候出手相助成為了一種“高危行為”,但是我們看到南京市民非常應用的出手相助,這背后有什么相關的原因嗎?
姜柏生:
我覺得一方面體現了南京市民的道德素養的不斷的提升,另外可能對相關法律規定的了解和支撐有關系,因為在2017年的下半年吧,南京出臺了醫療急救的條例,這個條例對相關的緊急救助的公民行為出于鼓勵,而不是所謂的強制性的義務。
張羽:
這個條例主要是什么內容呢?
姜柏生:
條例主要內容是指,就是在危機情況下,作為普通的市民,可以施以援手,加以急救。而急救作為救助者,因救助行為造成傷害的,不承擔相應的責任。
張羽:
這等于為見義勇為者,為救助者免除了后顧之憂,那么在這起事件當中我們看到很多素不相識的人出手相助,而真正最難的選擇實際還在后邊,那就是當老人被推進了手術室。那么這個時候家長還沒有趕來,誰來承擔手術的風險,誰來承擔這份責任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解說:
南京的劉老先生是幸運的,在他摔倒在鼓樓醫院門口后,遇到了熱心的市民和正巧下班的醫生,及時的搶救措施給劉老先生后續的救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而就在他被送到鼓樓醫院急診室后,醫生們又遇到了新的問題。
王軍:
如果等的話,對他將來愈后帶來很大的麻煩,血液重建越早將來康復越有機會。
解說:
等不等家屬到醫院,直接關系著劉老先生的安危。在劉老先生被送到急診室后,經過十幾分鐘的急救后恢復了自主心跳。經過檢查,老人是心肌梗死,心臟科醫生建議立即進行急診導管手術治療。但導管手術治療,需要本人或家屬簽字才可以進行,而此時的劉老先生卻是獨自一人,并且陷入昏迷。當時,醫護人員通過老人隨身攜帶的手機,聯系上了老人的家屬,但對方表示需要一個多小時以后才能趕到醫院。
劉先生女兒 劉艷艷:
打電話來,醫生就問救還是不救,媽媽就講了,那肯定救啊,要救命的,不管是花多少錢我們都救,你們就放心的去搶救,就打電話給我,我說我正在趕過來。
解說:
一方面是老人大面積心肌梗死,需要立即進行心臟手術,另一方面,如果等家屬趕到簽署同意書,隨著時間拖延,一方面可能再次猝死。面對緊急情況,南京鼓樓醫院急診科主任王軍,做了一個決定。
王軍:
我寫了請安排手術之后,他的所有責任由我來承擔,你們去救吧。因為這個是違規醫療常規的正常一定要家屬簽字或者本人簽字。
解說:
就這樣,在沒有家屬簽字的情況下,當天下午3點左右,劉老先生被送到心臟介入手術室,手術中發現患者右冠脈主干近段完全閉塞,隨即放入支架恢復血流。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手術后,下著大雪一路趕來的老伴及女兒終于抵達醫院。當時,老人的手術已經接近尾聲,手術很成功。
劉艷艷:
我們也想過了,不管出現什么情況,醫生已經盡力了,我們沒有什么好講的,如果是擺在這沒救,那我肯定會有意見,但是你已經盡力的救了,如果是出現什么情況,那我們家屬也沒有什么話好講了。
解說:
這幾天,南京鼓樓醫院發生的這起醫生“違規”搶救病人的新聞經過媒體傳播后,受到很多輿論的關注,大家將這些參與救援的醫生們稱為“鼓樓最美醫生”,很多網友也為王軍主任的行為點贊。然而,就在今天下午,當我們的記者前往南京鼓樓醫院想要采訪王軍主任時,他卻一再拒絕了我們的采訪請求。
張羽:
老人被送進了急救室,這時候面臨著誰來簽字,誰來承擔風險的關鍵抉擇,由于家屬趕不到,最后是王軍主任自己簽字承擔了風險。其實在現在的醫療實踐當中,可以說家屬不簽字,醫院不手術已經成為了普遍的準則,而且有規可尋。我們來看1994年所實施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當中明確要求,醫療機構實施手術,要取得患者同意,或者患者家屬關系人同意簽字,或者是上級的主管的負責人的授權批準之后。
那么這一方面是讓患者和患者家屬保有知情權,另一方面實際也在規避醫療機構和醫生應該承擔的風險,有可能后續的麻煩。但是這個案例確實非常特殊,那就是患者本身處于昏迷狀態,而家屬短時間趕不過來,那么雖然通過電話溝通,家屬表示信任醫生,但是這個時候醫生如果承擔責任,還是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如果手術結果不滿意呢,如果出現醫療糾紛怎么辦呢,那么下面我們繼續連線南京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院長姜柏生進行解讀。
姜主任您如何看待王軍主任在關鍵時刻做出這樣一個選擇,就是他來簽字,承擔這個風險和責任呢?
姜柏生:
我覺得王主任這種行為應該值得點贊,他是一種拋棄了私心,秉持了生命至上的醫學理念,也體現了作為醫者的技術和自信,應該值得鼓勵。
張羽:
現在的結果是非常圓滿的,但是如果結果不是那么圓滿,或者是出現了醫療糾紛,那么可能王軍主任本身也會引來麻煩。我們剛才報道當中講到記者要采訪王軍,但是王軍拒絕了采訪,說也可能面臨一些壓力和顧慮,您覺得有什么壓力和顧慮呢?
姜柏生:
我覺得這種壓力還是能理解的,但是我理解,王主任這種壓力更多的可能不是來自專業上的這種不及,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擔憂,擔憂的是社會的風險,或者法律的一些糾紛,實際上這種壓力可以理解,但是是多余的。因為您剛才視頻當中說過,醫療糾紛當中自行同意是一個普遍原則,但是醫療很復雜,相關規定也明確說,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比如說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這樣一種緊急情況的話,相關法律還是有一些特別規定的。
比如去年12月份出臺的最高院的《關于審理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都對事件當中,患者處于生命垂危,家屬又不明,或者聯系比較困難,或者說意見不一致,或者說達不成一致情景情況下面,還是鼓勵醫生積極予以施救的。需要醫療機構的負責人授權或者同意進行實施,這樣相關的完善。
張羽:
就您和醫療機構打交道的經驗來看,您覺得醫療機構一般是鼓勵像王軍主任這樣的做法,還是反對呢,還是既不鼓勵也不反對。
姜柏生:
可能各家醫院的表現不太一致,可能跟相關的宣傳不到位,可能是大家的擔憂沒有消密有關系,相關的規定還是很明確的。
張羽:
應該說這個事件是非常完滿而且溫暖的結果,但是其實人們的擔心也是不無道理的,因為就在同一天,在遼寧錦州醫院發生了,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一個事情,但是結果卻是另外一樣,讓人寒心。
解說:
急診科主任決定自己簽字,緊急進行心臟手術,先救病人!南京鼓樓醫院的這一幕,被公眾稱為寒冬里最暖心的事。然而,同樣是在1月4日,距離南京一千五百多公里外的遼寧省錦州市,醫生同樣的舉動,卻遭到不一樣的對待。
(視頻)
家屬:你算老幾,穿著白大褂跟個人似的。
醫生:但你說穿白大褂不是人是啥啊。
家屬:你就不是人。
醫生:你們家老人搶救過來了,你怎么還這樣呢。
家屬:誰讓你搶救了。
醫生:有這么說話的嗎?
家屬:就這么說話怎么了。
醫生:不都應該感謝嗎。
家屬:沒有感謝。
解說:
“誰讓你搶救了!”、“沒有感謝!”,當醫護人員搶救回老人生命之后,等來的不是感謝,而是老人家屬的責罵,這段視頻在網絡上熱傳的同時,也引發輿論的討論,網友表示:“醫生救了人反被指責,讓人寒心!”、“救人還有錯?”那么,事情的過程,究竟如何呢?
遼寧省錦州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王東玉:
患者暈倒了,在一個公園的旁邊,目擊者發現了之后打的120,送到了我們醫院的急診科,這個患者到我們急診科的時候也不能配合,問話也不能回答,我們急診科首先檢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來做搶救處理,同時要上報到我們的保衛處,來尋找家屬。
解說:
62歲的患者,病倒在錦州東湖公園,被送到錦州市中心醫院救治,經過CT檢查,急診科大夫確診為多發腦梗塞。
王東玉:
收到了我們神經內科病房,因為找不到家屬,所以我們整個搶救流程還是正常的救治流程,我們給他測了學堂,(給)患者積極補液,做相應的搶救治療。
解說:
王東玉主任表示,先一步救治勝于一切,醫院先為老人墊付大約400多元的醫藥費后,進行CT和心電圖檢查,并進行了搶救。一個多小時后,老人蘇醒,卻質問醫生“搶救我干啥”?隨后,他便自行離開了醫院。
王東玉:
患者情醒了之后,記不住他家里的電話了,他知道家里的住址,保衛處根據他的家庭住址,找到了一個是他的妻子,另一個是他妻子的同伴,我們視頻中出現的人是陪他妻子一起來的女同。因為他需要交我們住院的費用,還需要交急診科檢查的一些費用,她需要去的地方比較多,家屬就說這個太麻煩了,就不滿意了。
解說:
雖然,家屬在醫院發泄了不滿情緒,但最終還是將老人的醫藥費全部補交。雖然醫生遭到委屈,但老人最終得到了救治。
王東玉:
我當時覺得心里確實挺委屈,因為我們本著救死扶傷的心情,對患者進行積極的搶救。
解說:
家屬不簽字,醫生就不能手術,這在醫生圈子里被稱為第三十三條鐵律。醫生嚴守規定,患者深受其害的例子很多。從醫24年的王東玉,也經常在其間徘徊?
王東玉
這種擔心可能要多少存在一些,比如說我們積極救治之后,家屬不太理解,也存在這樣的擔心,這種比較糾結的情況,我們偶爾可能會想到。
張羽:
我們繼續聯系南京醫科大學的姜柏生院長。姜院長您剛才也看到了錦州中心醫院這件事情,跟南京鼓樓醫院的事情幾乎一模一樣,但結果有強烈的反差,這說明人民的擔心是有一定道理的,您怎么看待這種反差的結果呢?
姜柏生:
看了南京鼓樓醫院這一例和遼寧錦州這一例,看似差不多,但是完全相反的結果,我認為可能是兩個方面,一方面還是要進一步加強對法制的宣傳和法規的執行。如果說王軍醫生他出于對醫學技術的自信和責任心的話,可能更多的還不是出于對法規真正的理解和執行,他是個人的道德和醫療修養。所以我個人認為,應該真正的讓相關的規定眾所周知,深入人心,成為醫生的自覺意識和行為,成為一種常態,讓社會成為共識,這樣才能真正的對醫生的尊重和信任得到落實,也是一種健康的醫療環境,這是第一個啟示,可能對相關的執行統一特殊規定的了解,還是非常重要的,進一步加強醫生對法律自覺的執行和理解
第二個,兩者不一樣的對比,我理解可能是醫患關系,可能是雙方的問題,患方要進一步增強對醫生的信任和支持,醫生同樣對患方也有所謂的信任。所以這樣共同努力,構建一種相互的共同體,包括利益共同體,道德上的,情感上的這樣一種共同共融和相互的理解和包容,可能更有利于地方關系的解決,也更有利于醫療實施的順利開展。
張羽:
您能明確的給我們說一下,對于鼓勵醫生在風險面前勇擔責任,救死扶傷,我們的制度保障,免除后顧之憂方面還有哪些需要健全的呢?
姜柏生:
我覺得一個可能長期以來對相關規定的一種了解上面,醫務人員做的也不太夠,可能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醫務人員相關規定的深入了解和普及。另外一個醫療機構也要進一步宣傳和培訓,加強這方面的知識。
張羽:
謝謝您,確實在面對風險的時候,如果讓醫生勇擔責任,關鍵是要有制度性的保障,免除醫生的后顧之憂,讓他有自己的救援渠道。
感謝您收看今天的《新聞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