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難題需要打出“組合拳” 在全國范圍內,兒科醫生匱乏是一個普遍現象。按照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和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2016年11月聯合發布的《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測算,若要實現每千名兒童0.69名兒科醫生的目標,目前我國兒科醫生缺口近9萬人。相對而言,經過近年來的綜合施策,天津市兒科醫師缺乏的狀況正在有效緩解。 據天津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天津在職的兒科醫師1669人,缺口約600人左右。從2016年起,天津市采取培養和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在“引得來、留得住、能提高”等三方面下功夫,打出“組合拳”,通過出臺兒科醫療服務激勵機制、兒科醫生補助資助制度、完善兒科醫生培養和培訓辦法,穩定和優化兒科醫師隊伍。具體措施包括:實施兒科醫生定向培養,鼓勵醫學院校在校學生從事兒科專業方向;根據用人單位實際情況,實施兒科醫生二次招錄;建立“轉崗”機制,鼓勵引導相關專業醫師從事兒科專業;實施兒科專業加試工作,吸引更多醫務人員加入到兒科隊伍當中來;由同級財政出資,用人單位對新入職的兒科醫生給予在校期間學習費用專項補助;在兒科醫生中實施研究生同等學力教育,以提高其專業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鼓勵兒科醫生專項培訓,推廣兒童疾病綜合管理等適宜技術,包括兒童常見病診治、現場急救、危急重癥患兒處理和轉診能力,切實提高兒科醫生專業技術水平;鼓勵和支持用人單位吸引高端兒科人才來津創業;提高兒科醫生相關待遇。 天津市衛計委還明確要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經費安排等方面,優先支持兒科專業。在按照要求保證兒科床位設置和人員配置的基礎上,天津市將改進醫療機構績效管理措施,建立有利于兒科醫生執業的績效考核制度,同時要完善醫療機構內部薪酬分配制度,制定向兒科醫生傾斜的分配辦法,切實提高兒科醫生的待遇水平。 天津市衛計委醫政醫管處副處長溫曉清說,通過綜合施策,近兩年天津市增加了約300名兒科醫生。按照這一勢頭,到2020年,天津市將實現每千名兒童兒科執業醫師數達到0.69名的目標。 “分級診療”才是治本之策 雖然相對于全國來說,天津兒科醫師匱乏的程度并不嚴重,但令人深思的是,為何還會發生“兒科停診”事件呢? 實際上,兒科醫療優質資源分布不均衡和患者就醫觀念存在誤區,才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孩子生了病,無論大病小病,大多數家長的第一選擇就是去兒童醫院,找最有名的醫生。即使在社區醫院同樣能夠診治,也要“舍近求遠”。所以,人們經常看到的情形是:大醫院人滿為患,社區醫院門可羅雀。這種就診習慣進一步加大了醫療資源平衡的難度。過去一段時間,一些綜合性醫院取消兒科的原因之一,就是患者大多選擇兒童專科醫院診治,常常出現“醫生等患者、患者不進門”的尷尬處境。即使是此次停診的天津海河醫院,如果不是此次流感太過猛烈,以及兒科醫師員額配置相對較少,恐怕也不會引發全社會的如此關注。 此次面對流感疫情,天津市衛計委響應迅速,堅持全市“一盤棋”,及時向社會公布兒科醫療機構的診療服務信息,發揮各級各類兒科醫療機構的作用,疏解45%的患兒就近選擇到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緩解了大醫院就診壓力。同時,全市各醫院積極調配醫療資源,通過調整病房和門急診班次、增加出診醫生、組建應急后備隊、延長門診服務時間、加強自助掛號與叫號服務、增加安保人員維護秩序等措施,積極緩解就診壓力,縮短患者等候時間。以天津市兒童醫院為例,通過多措并舉,患兒就診等候時間由原來最長10小時縮短到目前的2小時左右。 “要真正解決兒童看病難的問題,最關鍵的是要深化醫療體制改革,通過科學機制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使患者就醫實現合理分流。”天津市衛計委主任王建國說,2017年,天津實施了基層醫療機構全科醫師兒科技能培訓項目,首批210名基層全科醫師基本具備了規范的兒童基本醫療服務能力。相信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各項政策措施不斷出臺并真正落實,人們就醫觀念的日趨理性,兒童看病難的問題一定會逐步解決,“兒科停診”事件將不再重現。 (本報記者 陳建強) |
相關閱讀:
- [ 08-27]網傳浙江一醫院婦產科因醫鬧停診 院方稱系個人行為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