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防風險 攻堅在行動]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
2018-01-17 10:57:36?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林晨 趙舒文 |
分享到:
|
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目前,金融業進入了去杠桿、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階段。而金融改革劍之所指,就是力圖減少金融資源內部循環,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助推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以資本市場為例,監管部門推動新股發行常態化,努力推動符合產業升級的實質性并購重組,推動交易所債券市場結構優化,將區域性股權市場納入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等舉措,都提升了資本市場服務不同領域、不同類型、不同周期企業的能力。資本市場服務創新創業和實體經濟的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2017年,銀行業針對空轉套利等問題加強整改、嚴肅追責,禁止杠桿多、嵌套多、鏈條長、套利多等行為,主動壓縮同業業務。銀行表外資產擴張放緩,資金空轉現象減少,企業融資鏈條縮短,有效緩解了實體經濟融資壓力。與此同時,5家大型國有控股銀行掛牌普惠金融事業部,為實體經濟進一步提供有效支持。一些關鍵性指標正在發生積極轉變:貸款結構優化,新增貸款更多投向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民生領域。 破題結構性失衡促進良性循環 2017年,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隨著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工作的展開,金融監管集中統一將得到強化。業內專家告訴記者,2018年金融業或將發生深刻變化:外延式擴張模式結束,質量優先、內涵式發展成為新方向;發展環境改變,“坐地收錢”成為過去式,金融業回歸初心,回歸服務業本質;破題結構性失衡挑戰,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 經過20多年的改革發展,雖然我國資本市場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從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要求看,還存在諸多不足,大幅提高市場核心競爭力的改革已迫在眉睫。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張慎峰日前表示,要與時俱進,提升我國資本市場體系的制度包容性、市場承載力和國際競爭力。把好企業留在國內、讓好企業盡快上市、讓融資者得到更快發展、讓投資者得到更多回報,應成為市場各方共同努力的目標。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祝惠春) |
相關閱讀:
- [ 01-16]打好“組合拳” 補齊金融監管短板
- [ 12-28]11月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5590起
- [ 12-27]歐元匯率遭遇閃跌 分析師稱不是由基本面引起
- [ 12-25]政策解讀·聚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金融風險該怎么防
- [ 12-22]中國經濟正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 [ 12-20]金融股引領 美國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首破7000點
- [ 12-17]銀監會官員:金融監管分類應根據風險實質而非機構名稱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