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虛作假歪招多 記者梳理各地曝光的經濟數據造假案例發現,向GDP“注水”的途徑“五花八門”,“招數”主要可以歸結為三種: 一是財政空轉。內蒙古全區經濟工作會議曝出“財政收入虛增空轉”,對“空轉”這一概念,天津一家國企負責人用實例給出了解釋:過去每到年底,有關部門經常會要求其交一些稅費,轉年再通過其他方式退還,這部分錢被“空轉”計入了財政收入。 二是重復計算。濱海新區官方表示,以往GDP統計以公司注冊地為標準,但許多公司實際生產都在外地,造成GDP兩地重復計算,因此將GDP統計口徑由注冊地改為在地。 三是故意虛報。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時任遼寧省有關負責同志在代表團審議時舉了省內弄虛作假兩個例子:有一個鎮,一年財政收入160萬元,最后報成2900多萬元;一個市,規模以上企業只有281家,卻上報成1600多家。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汪德華表示,“注水的數據”扭曲了GDP的真實性,誤導了中央部署經濟決策,如果不早日刺破這種虛假“泡沫”,必將對經濟穩定運行造成影響。 專家呼吁:放下“數字包袱” 為什么中央三令五申禁止,地方依然有“注水”沖動?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表示,就財政空轉而言,空轉一下,就是為了讓財政收入指標更好看,讓經濟數據更漂亮。多地官員自我剖析認為,是難以割舍的“速度情結”和“數字崇拜”在背后作祟。 汪德華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新的發展理念指引下,改變傳統唯GDP政績觀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什么時候地方領導眼里不再只有GDP,GDP造假才有可能煙消云散”。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說,對經濟數據中的“水分”不能一“擠”了之,必須嚴肅問責,才能抑制一些干部的“注水”沖動,同時,黨政干部也必須認真分析擠出水分后的經濟狀況,真正從轉型升級、尋找新動能上下功夫,實現“深蹲起跳”。 |
相關閱讀:
- [ 01-19]一張圖,見證改革開放!我們處在最好的時代…
- [ 01-19]厲害了,這份成績單!
- [ 01-19]我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80萬億元大關
- [ 01-18]這500字,見證改革開放,改變中國命運!
- [ 01-18]2017年中國經濟“成績單”超預期 八大指標亮眼
- [ 01-18]統計局回應部分地方GDP注水:不影響全國數據的真實可靠
- [ 01-08]中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發布 構建超越GDP指標的評價體系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