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隧工程,全球首創 港珠澳大橋的島隧工程是世界首例深埋沉管,沉管隧道首次做到無一處漏水 島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橋建設的難中之難。 從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橋,巨龍在離岸20多公里處倏忽隱沒,再在6公里外騰空而起,連接兩端的小島狀似蠔貝,工作人員都親切地稱其為“貝殼島”。 貝殼島不簡單。在外海“無中生有”造出兩座面積10萬平方米的小島,且當年開工、當年成島,創造了世界紀錄。“我們首創了外海深插超大直徑鋼圓筒快速筑島技術,僅用了221天就完成兩島筑島,縮短工期超過2年,還實現了綠色施工。”蘇權科介紹,采用傳統的拋石填海、圍堤筑島技術,工期長達3年,會對周邊環境及航道產生極大影響。科研人員設計了多個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島技術,即采用120個巨型鋼圓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再在中間填土形成人工島。“每個圓筒直徑有22米,大概和籃球場一般大;最高達51米,相當于18層樓高;重達550噸,與一架A380‘空中客車’相當。” 海底沉管隧道,同樣也是龐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個巨型混凝土管節組成,每個管節長180米、寬38米、高11.4米,重量達8萬噸。 “要讓這些管節在海底軟基環境下對接安放,難度堪比航天器交會對接,需要精準的遙控、測繪、超算等一系列技術支撐。” 沉管隧道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課題研究負責人徐國平介紹,在水下近50米建設深埋沉管隧道,在國際上也被視為“技術禁區”。港珠澳大橋的島隧工程是世界首例深埋沉管。“傳統沉管隧道都是‘淺埋’,但港珠澳大橋的沉管頂部荷載超過傳統沉管5倍,如果按照國外經驗,采用節段式管節(柔性),有可能出現接頭抗力不足、接頭漏水等風險。”徐國平說,技術人員最終從理論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結構體系受力及變形機理,創新提出“半剛性”沉管新結構。這一方案與國外專家提出的“深埋淺做”方案相比,節省了工期。 “沉管隧道建成后,會不會滲水是成敗的關鍵。因為33個管節之間有大接頭,每個管節又有7個小接頭。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剪力鍵的結構、止水材料的性能以及地震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隧道漏水。”徐國平說,為了攻克這些難題,他們與多個單位合作攻關,就連制作止水帶的材料也用了兩年多時間自主研發。“國外類似沉管接頭的正常漏水率是5%—10%,半剛性結構改善了沉管結構的防水性能,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首次做到了無一處漏水。” |
相關閱讀:
- [ 01-05]這些技術不一般!給港珠澳大橋裝上“超強大腦”
- [ 01-01]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如期具備通車條件
- [ 12-31]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亮燈 帶你先睹為快
- [ 12-31]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如期具備通車條件
- [ 11-27]港珠澳大橋建造有多難?總工:像連續33次考上清華
- [ 11-18]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在港舉辦 簽署7項促粵港合作協議及意向書
- [ 11-05]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開通進入百日沖刺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