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大橋,百年工程 能抗16級臺風、7級地震,設計壽命長達120年 作為世界最大的鋼結構橋梁,大橋僅主梁鋼板用量就高達42萬噸。“這相當于10座鳥巢或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能抗16級臺風、7級地震。”蘇權科說,大橋的鋼橋面鋪裝面積達到50萬平方米,也創造了世界紀錄。 更讓人驚嘆的,是這座大橋全部采用了“搭積木”的方式來建造。港珠澳大橋的所有構件,無論大小,包括上千噸重的橋墩、橋身和100多米高的橋塔,都是在岸上工廠整件制造,然后運至海上,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在一起,實現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裝。 “港珠澳大橋在設計之初就確定了‘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的理念。”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表示,施工現場緊鄰航道,每天來往船舶4000多艘,為了滿足工程質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采用了這種全新的大橋建設模式。“海上組裝可以降低海上惡劣氣象條件對施工的干擾,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岸上預制則讓大型成套設備、先進生產工藝有了用武之地。” 蘇權科感慨地說:“如果不是國家的整體科研和裝備實力到了這一步,做這樣的整體設計是不可想象的。” 港珠澳大橋要做精品工程,設計壽命達到120年,這在我國橋梁史上是從未有過的。“海工環境下,鋼橋面疲勞開裂和混凝土海蝕早期破壞是行業通病,要建成一流工程,必須借助科研的力量來攻克這兩大行業痼疾。”作為港珠澳大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之一——“混凝土結構120年關鍵技術”的負責人,王勝年帶領團隊進行攻關,從理論、技術、材料、工藝等多方面著手,作出了適合港珠澳大橋的耐久性設計。 港珠澳大橋也是綠色工程。施工之初,最讓人揪心的白海豚僅有1400頭;主體工程完工后,白海豚增加到1800頭。“這也是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子課題,我們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山大學、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合作,組建團隊,300多次出海跟蹤,拍攝30多萬張照片,對海域內1000多頭白海豚進行了標識,并摸清白海豚生活習性,在施工時采取針對性保護措施。”余烈說,出海時能看見白海豚,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工人們既期盼偶遇白海豚,又會刻意避開,讓它們少受干擾。 |
相關閱讀:
- [ 01-05]這些技術不一般!給港珠澳大橋裝上“超強大腦”
- [ 01-01]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如期具備通車條件
- [ 12-31]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亮燈 帶你先睹為快
- [ 12-31]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如期具備通車條件
- [ 11-27]港珠澳大橋建造有多難?總工:像連續33次考上清華
- [ 11-18]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在港舉辦 簽署7項促粵港合作協議及意向書
- [ 11-05]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開通進入百日沖刺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