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論新視野】王炳林:歷史性變革和新時代的理論創新
2018-01-26 15:43:59??來源:宣講家網 責任編輯:陳曦 陳曦 |
分享到:
|
2018-01-26 09:18宣講家網王炳林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我要評論0 摘要:深刻認識黨的十九大的重大歷史貢獻,是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學懂弄通做實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基礎。黨的十九大在政治上、理論上、實踐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是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5年來,我們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最寶貴成就,是十九大對黨、國家、民族發展作出的劃時代開創性歷史貢獻,意義十分重大而深遠。 (四)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 十九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就是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在不斷深刻認識和判斷社會矛盾,不斷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推進社會發展的歷史。 民主革命時期,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就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所以我們的兩大歷史任務就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建國初期頭三年還是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1952年土改完成、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新變化。當時的中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迫切需要經濟文化有一個大發展。黨的八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了分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集中精力解決的就是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經過長期努力,這一主要矛盾也已經得到解決,從而轉化為新的矛盾。 十九大作出了一個新判斷,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矛盾有兩個方面,第一個,從需求講,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比較準確地概括了現在的基本需求。第二個,從制約因素講,過去是“落后的社會生產”,現在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比如,城鄉區域差距還很大,城市本身的城區和郊區也有不小差距。這種客觀存在的不平衡,短期內難以解決。只有用新發展理念才能協調發展好。所以,新發展理念解決的不僅僅是落后問題,還要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還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國情沒變。該怎么理解?我們的基本判斷是: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也就是說, 主要矛盾的轉化反映了國情的一個階段性特征,不是根本國情的變化。 (五)新時代的使命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就是中國夢,要實現中國夢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就是“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十九大報告對偉大斗爭作了詳細闡述,有幾個“堅決”。比如,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覺地維護人民利益,堅決反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眾的行為;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創新時代潮流,堅決破除一切頑瘴痼疾等等。偉大工程就是黨的建設,偉大事業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四個偉大”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只有把黨建設好了,我們的其他工作才能有根本保障。 十九大報告還特別強調,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習近平同志指出,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以黨的堅強領導和頑強奮斗,激勵全體中華兒女不斷奮進,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雖然和平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但世界并不太平。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中國怎樣去主動適應引領全球化,這就是新思想形成的必然性。 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對這一理論創新成果作出了新概括,凝練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將這一重要思想寫入黨章。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容非常豐富,黨的十九大報告用“八個明確”概括了這一重大思想的主要創新觀點。即,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是“四個全面”,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明確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是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明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突出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地位。這一重大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黨治國理政新境界、管黨治黨新境界,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一次新的飛躍、達到了一個新的起點。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還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就是不光構建了一個理論體系,而且還提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并概括為14條。即,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全面從嚴治黨。這14條基本方略涵蓋堅持黨的領導和全面從嚴治黨,涵蓋“五位一體”“四個全面”,涵蓋國防和軍隊建設、維護國家安全、“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對外戰略,體現了黨的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的內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 |
相關閱讀:
- [ 12-17]實現歷史性變革 邁向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
- [ 12-15]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三農”發生歷史性變革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