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安徽小崗2月23日電 題:向著新航程揚帆奮進!——從小崗精神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新華社記者 一個村莊的位置可以有多高? 安徽,小崗村,以不到100米的海拔標記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精神高地; 一枚手印的力量可以有多大? 立下生死契,按下18枚紅手印,釋放出中國改革開放的初始動力。 40年前,發端于小崗村的“大包干”成為改革開放一聲春雷,沖破思想桎梏,喚醒沉睡的大地……正是從那一年起,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人民開啟了改革開放這場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偉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此開啟了偉大的實踐征程。 歷史是不斷延續的進程。在中國邁入新時代的今天,讓我們重溫小崗精神,從波瀾壯闊的偉大變革中汲取力量,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創造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榮光。 “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小崗“大包干”成為改革開放的實踐起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億萬人民踏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征程 “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為她富裕,為她興旺……”——摘自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冬日的皖東北,陽光普照。“鳳陽縣小崗村”的門樓矗立在村西頭,門樓下筆直寬敞的馬路直通村里,兩邊是一棟棟徽派建筑風格的小樓,農家樂、農村電商等招牌隨處可見。 離村民文化廣場不遠,有一棟三層小樓,墻壁顏色深淺不一,這是“大包干”帶頭人之一嚴宏昌的家。這里40年前是一間茅草屋,上世紀80年代蓋起了平房,此后幾乎每十年,房子就加蓋一層。 “是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給了我第二次生命。”當年親手起草生死契的嚴宏昌坐在寬敞的客廳里回憶。 1978年冬夜,小崗人托孤求生、立誓為盟,在一張破損褶皺的薄紙片上,按上18枚鮮紅手印。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 如今,這張10多厘米見方的紙片,作為改革開放的珍貴物證,靜靜陳列在國家博物館。 “小崗村當年的創舉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小崗村“當年農家”院落的大包干簽字室時這樣稱贊。他察看當年的茅草屋,了解當年農戶們商量搞大包干在這里簽字的場景,叮囑要好好記住這段歷史。 今昔對比,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考察中深有感觸地說:小崗夢也是廣大農民的夢。今天在這里重溫改革,就是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改革開放不停步,續寫新的篇章。 18枚紅手印,見證了一段艱辛的歲月。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鍋里沒有糧,一日三餐喝稀湯,正月出門去逃荒。”“大包干”之前小崗人討飯所唱的鳳陽花鼓詞,真實反映了那時的生活狀況。 小崗的貧困,正是當時中國的縮影。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課題,考驗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 關鍵抉擇,往往隨著時間推移,其重大的意義愈發凸顯。 按下紅手印的18戶農民當時不會意識到,他們的抉擇其實觸碰到一個重大而基本的問題——“包干到戶”調整了生產關系,改變了原有的分配方式,極大釋放了蘊藏在每個人身上的生產力。 如同釋放了魔力,次年,小崗迎來大豐收,整個生產隊糧食總產13.3萬斤,是前十余年產量的總和,一舉結束20余年吃國家救濟糧的歷史,并首次歸還國家貸款800元。 窮思變,變則通,這是改革蘊藏的既深奧又簡單的道理。 小崗是縮影,1978年的中國也在探索前進的方向。 |
相關閱讀:
- [ 02-08]紀念胡宏同志誕辰100周年:始終為了福建的改革開放大業
- [ 02-06]1億到近30億規模擴大30倍 細數40年春運八大變遷
- [ 01-29]【十九大·理論新視野】習近平為何強調“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實”
- [ 01-19]一張圖,見證改革開放!我們處在最好的時代…
- [ 01-16][網絡媒體走轉改]千龍網記者見證深圳40年“改革碩果”
- [ 01-10]解讀新規:保障自貿區改革開放措施依法順利實施
- [ 01-08]福州市人大代表為新時代福州改革開放建言獻策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