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藥去哪兒了?蔣健委員:制定全國目錄破解“藥荒”難題
2018-03-09 09:36:36?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林晨 林雯晶 |
分享到:
|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 史競男 陳聰)“現在用于治療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藥物熊去氧膽酸已經很難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德國的藥品優思弗,兩者療效相同,但前者20多元,后者卻300元左右。”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副院長蔣健說。 近年來,我國廉價藥短缺現象時有發生。溴吡斯的明、他巴唑、諾氟沙星、地高辛片……不少療效明顯的廉價藥逐漸消失,其中有的是救命藥、罕見病用藥,而有的廉價藥雖然在市面上有同等療效的新藥代替,卻價格昂貴。 “隨著化工原材料、環保、安全、物流成本上升迅猛,生產企業在廉價藥上的利潤微薄。”蔣健認為,生產企業利潤過低,沒有生產廉價藥的積極性。廉價藥尤其是無臨床替代品的廉價藥短缺,將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蔣健建議,制定全國統一的廉價藥品目錄,并建立基于實際成本變化的廉價藥品浮動定價制度,在保障企業利潤的同時合理控制藥價。 據了解,目前北京、浙江、江蘇、廣東等地已制定各地的廉價藥藥品目錄,但國家層面尚無統一的廉價藥界定標準及藥品目錄。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下大力氣解決群眾看病就醫難題。遵循臨床療效好、價格低廉的特點,盡快制定出我國的廉價藥界定標準及藥品目錄,這對于緩解‘看病貴’問題將很有幫助。”蔣健說。 2017年6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等9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建成基于大數據應用的國家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管理平臺和短缺藥品監測預警信息系統的目標。 蔣健建議,在保障機制的建設中,加強和藥品生產企業的聯網與合作,借助預警體系,與企業建立起預警通知、生產安排、配送調配等信息化供應鏈監控系統。同時,了解全國各省份的庫存和消耗情況,在部分省份出現藥品短缺前,采取及時的統籌調撥措施。 |
相關閱讀:
- [ 02-28]“中國神藥”風靡美國成流感救星 售價曾炒至70美元
- [ 02-24]食藥監總局提醒消費者:科學理性看待食品保健品廣告宣傳
- [ 02-24]美國的大多數州,買槍比買感冒藥還容易
- [ 02-16]監管部門加強節日熱銷食品監督檢查 為你守護春節期間“舌尖上的安全”
- [ 02-15]賄賂官員抬高藥價?瑞士藥企在希臘“攤上事”
- [ 02-14]有藥品利益集團“發明”疾病 專家建議揭露和嚴打
- [ 02-13]農業部:開展專項整治 嚴控農產品農獸藥殘留超標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