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聯手共繪一張圖(新時代·新作為)
2018-03-14 16:4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晨 林雯晶 |
分享到:
|
讓創新成為最強引擎 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支撐。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京津冀地區聚集了全國最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產業園區,如何真正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016年11月22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正式揭牌,京津冀協同創新有了發力點和橋頭堡。“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推動北京創新要素與濱海新區優質資源緊密牽手,新增注冊企業400余家,百度創新中心、京東云創空間等項目簽約落地,這些在北京街頭熟悉的公司招牌在這里也可以找到,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正逐漸成為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大藍圖下的新地標。”楊茂榮表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新區正通過不斷先行先試,逐步培育出一系列創新項目標桿與區域合作樣板。 河北省廊坊市市長陳平代表說,廊坊充分利用京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等國家級合作平臺及“永清·亦莊”高新技術開發區等區域合作平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全面對接京津科技創新資源和科技成果,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中不斷創新。截至目前,廊坊已有院士工作站28家,千人計劃專家15名,協同創新基地22家,與京津冀30余家技術交易機構實現了資源共享,全市90%以上的科技型企業與京津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 “創新驅動離不開優質的人才資源。要讓人才愿意來、留得下,除了建立人才發展所需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還要著力解決人才流動的后續問題,比如醫療、社保、子女就學等問題。”河北推趣世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孟憲明委員建議,應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打破地域壁壘,力爭實現京津冀醫療資源共享、教育資源共享、社會保障制度接軌互通,解除人才的后顧之憂。 用綠色為京津冀“打底”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好生態環境是協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重點任務,讓綠色成為京津冀大地最亮麗的底色,三地的高質量發展就有了堅實支撐。 “近年來北京的藍天越來越多,綠意越來越濃,這離不開河北作為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的貢獻,而塞罕壩林場作為其中的一分子,倍感光榮。”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北曼甸林場場長張利民代表說,“今后,我們要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保障京津冀高質量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工代表表示,隨著生態治理共治共享成果的顯現,四年來,三地PM2.5濃度下降超三成,三地老百姓呼吸到了更清新的空氣。不過,張工也坦言,雖然北京市空氣質量的改善取得了一些積極的進展,但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隨著大規模生產性污染源治理的完成和污染源結構發生變化,接下來的治理任務也會更艱巨,需要采取更加精細化的措施來有效應對。 河北省張家口市肩負著為首都保水源、阻風沙、送清風的重任。河北省政協副主席盧曉光委員表示,“應把高質量發展根本要求貫穿到張家口規劃、建設、管理的各領域、各環節、全過程。”盧曉光呼吁,重點是加強生態修復和保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進城鎮化建設與脫貧攻堅,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冰雪運動休閑等綠色產業,構建新的綠色發展體系。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重點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中建三局黨委書記陳華元代表表示,要把生態優先理念貫穿雄安新區建設全過程,嚴格落實生態設計理念、生態建設理念、生態運營理念,將新區打造成一座綠色、生態、節能的智慧新城,使其在高質量發展方面成為全國的樣板。 《人民日報》(2018年03月14日09版) |
相關閱讀:
- [ 03-09]環保部:京津冀近期將出現長時間重污染過程
- [ 03-01]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三月起執行特別排放限值
- [ 02-27]京津冀樓市同步降溫 居民增收添新動力
- [ 02-27]圖解|京津冀協同發展給三地人民帶來哪些實惠?
- [ 02-27]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向中期目標 透過三地報告看政策利好
- [ 02-26]擘畫大戰略 塑造新格局——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四年進展綜述
- [ 02-25]京津冀1小時區域交通圈正在形成
- [ 02-22]京津冀空氣治理交高分“答卷” 河北未來將“深挖治理潛力”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