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3月14日電(記者 胡林果)貸款利息高、高額逾期費、單方修改分期訂單……廣東省消委會提醒消費者,貸款時應選擇正規的網貸機構,拒絕過度消費,注意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同時注意個人信息的保護。 14日,廣東省消委會發布了多例互聯網消費案例。2017年,消費者魯先生通過手機APP向深圳一家金融服務公司貸款1萬元,雙方約定每月利息200元,提前還款不收任何費用。但該公司未經魯先生同意,單方做了30期分期還款,魯先生通過APP查詢到利息達到9970元,與之前約定的不符,也超過了國家法律的規定。 2017年11月,消費者王先生在一家網貸平臺操作了一筆1300元的網絡借貸,約定于2017年12月初還款。王先生到期未能還款,嘗試與催收人員協商于12月16日凌晨還款,且最終也于當天結清所貸款項。但該公司催收人員不同意協商,利用軟件修改圖片偽造王先生已死亡的信息,并捏造大量虛假事實,通過王先生的通訊錄進行群發,給其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廣東省消委會相關負責人楊淑娜表示,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發展迅猛,也出現了一些行業亂象,其中互聯網消費貸款問題較為突出,包括征信記錄更新滯后、額度恢復不及時、誘導消費者特別是在校學生過度消費、采取惡劣手段威逼恐嚇消費者還款等,這既有監管主體不明晰的原因,也有監管措施不到位的原因。 楊淑娜表示,一些正規網絡消費貸款確實能幫助解決短期資金周轉不靈的困境,但在選擇貸款時一定要謹慎,要根據自己的生活需求理性購買商品和服務,不要因一時沖動過度消費;要選擇正規的網貸機構,充分了解網貸機構的資質、實力和口碑,不要抱有“貪小便宜”的心態;要評估貸款風險,正確評估自己的還款能力,不要選擇超過自己還款能力的貸款產品;要警惕消費陷阱,當前很多網貸機構通過宣傳“免息”“低利率”來吸引消費者,實際卻非真正的免息或者低利率,而是利用不同名頭或者不同利率計算方式設置消費陷阱,消費者實際支付貸款利息非常高。 此外,廣東省消委會特別提示消費者注意保管好個人信息,以防有人盜用,通過一些不正規的網貸機構貸款、逾期不還,導致消費者被網貸機構通過各種惡劣手段催還貸款。 |
相關閱讀:
- [ 08-03]福建六舉措整治不良校園網貸 引導銀行豐富校園金融產品
- [ 04-17]廈門大數據監測風險 給網貸風險戴上"緊箍咒"
- [ 01-13]網貸平臺亟待筑牢風控“防火墻” 地方收緊網貸監管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