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段芝璞、薛文獻、王沁鷗 清晨,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克松居委會的大門口,索朗頓珠把曾孫邊巴丹增送上幼兒園的校車,目送校車遠去。高原的天空湛藍如常,小曾孫的吵鬧聲猶在耳畔,站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石碑旁,他思緒萬千。 3月28日,是“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 這位75歲的藏族老人,當年就是在這里目睹農奴迎來新生,并見證自由與幸福在這片土地上成為現實。 苦難 【歷史】1959年,克松“谿卡”(莊園)是噶廈政府噶倫--索康·旺青格勒在山南的六個莊園之一,位于雅礱河谷。莊園內有農奴(分差巴、堆窮、朗生三種)59戶、302人,常年為莊園主干活、支差,地位低下,生活窮苦。 【歲月】索朗頓珠一出生便是農奴。記憶里,房子永遠是漏風的,全家九個兄弟姐妹在地上擠成一排,沒有被子蓋,只能把各自的衣服或者一些麻袋扯來扯去,勉強御寒。人和牲口住在一起,屋子里彌漫著牲口糞便的味道。 索朗頓珠家是“差巴”,即租種莊園中一部分土地,上繳實物等租稅,還要承擔沉重的差役。而最下等的“朗生”,則完全無法擁有獨立的家庭,人身自由更是奢談。一些朗生甚至可以被農奴主相互贈送、交換。 “每天啟明星還沒升起,就要起床干活。”近60年后,索朗頓珠坐在自家小樓二層的天井中,一邊曬著太陽,一邊回憶往昔。他說那時夜里常常驚醒,因為“害怕遲到,遲到要挨鞭子”。 農奴白瑪玉珍比索朗頓珠小3歲。一次,她媽媽在割草時和莊園管家的下人平措占堆吵了起來,被平措占堆打得站不起來,渾身是血,爬著回了家。第二天,白瑪玉珍眼睜睜看著懷有身孕的媽媽死在自己面前…… 【回聲】法國藏學家亞歷山大·達維·耐爾在《古老的西藏面對新生的中國》中寫道,舊西藏,所有農民都是終身負債的農奴,他們身上還有著苛捐雜稅和沉重的徭役,“完全失去了一切人的自由,一年更比一年窮”。 |
相關閱讀:
- [ 03-27]《西藏通史》——十年磨一劍 廓清歷史激勵前行
- [ 03-18]西藏迎來傳統春耕儀式
- [ 03-14]西藏芒康:“耕種”千年古鹽田
- [ 03-10]西藏薩嘎:古老“甲諧”舞出致富新路
- [ 03-10]西藏發展進入歷史最好時期
- [ 03-08]“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邊會在日內瓦舉辦
- [ 02-26]節日期間冬游西藏持續火熱 接待游客同比增長48.2%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