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歷史】黨的十八大以來,克松村迎來巨變:國家投資3000多萬元,啟動“生態文明小康示范點”建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農業機械化達到90%以上。2017年,社區872人中,300多人常年外出務工,人均收入超過17000元;242戶居民中有115戶擁有各類車輛;17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歲月】走進克松居委會,進村大道寬闊平整,兩邊是數十間商鋪、茶館;入戶水泥路干凈整潔,藏式樓房頂上飄揚著鮮艷的五星紅旗。街巷里,人們圍桌而坐,相談甚歡。 2014年,達瓦花30多萬元建起了家中的二層小樓。近兩年,他和二兒子先后買了私家車,還幫在拉薩工作的女兒購房付了首付。 依靠求學自主選擇人生道路,已成為克松年輕人的“標配”。居委會黨委書記邊巴次仁說,居委會現有50多名在校大學生,“歷屆畢業的大學生有130多人”。 他兒子白瑪桑珠大學畢業后,在昌都市丁青縣沙貢鄉沙貢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他在電話中經常教兒子如何干工作:“村里貧困戶多,必須發展產業。辦事要公平公正,做一個廉潔的人。” 設在克松居委會的昌珠鎮完小和幼兒園,書聲瑯瑯。55個克松孩子,分布在各個班級里。13歲的邊巴桑珠說,他喜歡唱歌,最喜歡的是《紅旗飄飄》,“長大后想到北京上大學”。 春天的雅礱河谷,冬小麥已經返青。農田的西邊,是200畝郁郁蔥蔥的沙棘林,一條繞村環形公路已經成型。邊巴次仁和黨委第一書記卓瑪籌劃著,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村兩委要借助乃東區作為西藏農村改革試驗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縣的發展機遇,讓克松人盡快奔向小康。 “縱觀克松村‘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歷史,人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西藏自治區社科院副研究員徐伍達說。 【回聲】山南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乃東區委書記尼瑪次仁說:“隨著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克松村,迎來發展城郊經濟、注重旅游文化融合、紅色基因傳承的好機遇,必將成為全面小康的先行村、鄉村振興的典范村,成為黨中央治邊穩藏戰略在西藏成功實踐的一個縮影。” |
相關閱讀:
- [ 03-27]《西藏通史》——十年磨一劍 廓清歷史激勵前行
- [ 03-18]西藏迎來傳統春耕儀式
- [ 03-14]西藏芒康:“耕種”千年古鹽田
- [ 03-10]西藏薩嘎:古老“甲諧”舞出致富新路
- [ 03-10]西藏發展進入歷史最好時期
- [ 03-08]“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邊會在日內瓦舉辦
- [ 02-26]節日期間冬游西藏持續火熱 接待游客同比增長48.2%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