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網絡詐騙因信息泄露 信息“裸奔”該管控(網上中國) 本報記者 盧澤華 近日,社交媒體巨頭臉書因5000萬用戶數據泄露一事,站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事實上,維護用戶數據安全已經成為全球互聯網界的一大難題。僅僅半年時間,就發生過新加坡共享單車歐拜用戶信息大量泄露、第三方鍵盤應用AI·type(一款虛擬鍵盤)泄露超過3100 萬用戶個人數據等信息安全事件。 事實上,中國也是網絡信息泄露的重災區。不僅用戶信息泄露案件頻發,還形成了一條巨大的黑色產業鏈。如何發揮合力、保護用戶隱私、維護中國網絡安全,成為亟待解決的命題。 小心手機“出賣”你 手機軟件、免費無線網絡、搜索引擎、電商平臺……這些常使用的互聯網場景,很可能成為個人信息的主要漏洞。統計顯示,目前網絡用戶信息泄露大部分都發生在移動端。 日前,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與某互聯網數據中心聯合發布了《2017年度網絡隱私安全及網絡欺詐行為分析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下半年,安卓系統手機應用中,有98.5%都在獲取用戶隱私權限。雖然絕大多數軟件獲取用戶隱私是出于用戶正常使用產品的目的,但也有9%的手機應用在2017下半年存在越界獲取用戶隱私權限的現象。 另一項數據顯示,目前電信網絡詐騙案件90%以上是違法分子靠掌握公民詳細信息進行的精準詐騙。從已破獲案件看,互聯網平臺內部監守自盜和黑客攻擊是公民個人信息泄露的主要渠道。 據了解,當前中國網絡非法從業人員已超150萬人,其背后孕育著一條千億元級別的黑色產業鏈。在已經破獲的個人信息販賣案中,數據級別動輒高達數億甚至數十億。例如,數目最大的“9·27特大竊取販賣公民個人信息專案”中,被盜公民個人信息超過50億條。 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黨委書記吳世忠表示,信息泄露將會給基于互聯網構建的信息社會帶來巨大隱患。他舉例指出,單一的個人信息泄露會直接影響到個人隱私、社會交往和經濟利益;局部性、群體性的個人信息泄露有可能導致網絡犯罪和社會問題;大規模的個人信息泄露會引起公眾恐慌,危及社會穩定;敏感的、跨境的個人信息泄露更會關乎國家發展和安全利益。 |
相關閱讀:
- [ 03-27]故宮文創一年銷售額超十億 營銷收入去向何處?
- [ 03-26]臺軍募兵又出新花樣!女士官私人信息被放入娃娃機
- [ 03-23]英國望說服歐洲驅逐俄外交官 分享調查秘密信息
- [ 03-22]互聯網+讓政務服務更上一層樓 未來將打破信息孤島
- [ 03-21]5000萬用戶信息泄露 臉書失去對數據的控制?
- [ 03-18]如何整治個人信息泄露泛濫? 代表委員稱立法是關鍵(視頻)
- [ 03-16]新聞客戶端信息生態指數2018年2月榜發布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