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直播亂象頻發 全國人大代表呼吁建立長效監管機制 還孩子一個清朗綠色網絡空間 □ 本報記者 朱寧寧 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小長假里,不少快手用戶發現,平臺上推薦的內容和往常不一樣了。 4月4日,國家廣電總局發布消息稱,針對社會輿論強烈關注的今日頭條、快手播出有違社會道德節目等問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會同屬地管理部門嚴肅約談了今日頭條、快手兩家網站主要負責人,并對其勒令整改。公告措辭嚴厲,“兩家網站除上述問題外,長期無視法規訓誡,在不具備《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的情況下持續頂風拓展視聽節目服務,擾亂網絡視聽行業秩序”。 這一切源于不久前媒體對短視頻平臺上存在的大量未成年孕婦現象的報道,提到在快手、今日頭條旗下火山小視頻中數以百計的未成年媽媽視頻。由于一些網絡直播平臺在利益驅使之下推波助瀾,在網絡平臺的算法推送下,擁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粉絲的未成年孕婦、未成年媽媽和未成年二胎媽媽,在網絡上掀起爭當“全網最小媽媽”“全村最小媽媽”的風潮。 雖然相關平臺第一時間清理并道歉,相關部門也作出了處理決定,但爭議并未停止。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共3.43億,占網民總數的45.6%,其中真人秀直播用戶規模達1.73億,提供互聯網直播平臺服務的企業超過300家。與此同時,我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情況令人擔憂。未成年人犯罪中高達80%的比例是受互聯網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內容影響誘發。 多位全國人大代表也關注到了這一現象。代表們認為,青少年受到網絡直播的影響更為廣泛,所以更加需要為青少年營造一個清朗的網絡直播環境。從社會安全和青少年保護雙重考慮,幫助青少年抵御不良信息的侵害迫在眉睫。 網絡直播成“脫韁野馬” 在給人們帶來全新娛樂體驗的同時,網絡直播因其野蠻生長、良莠不齊、亂象叢生,網絡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少數直播平臺受利益驅使,不惜走低俗化路線,一些投資人士只看重眼球效應帶來的經濟效益,鼓勵主播瘋狂炒作,由此帶來的無序競爭給網絡直播的長遠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此外,部分平臺缺乏相關資質,違規開展新聞信息直播,這些也都嚴重擾亂了正常傳播秩序?!比珖舜蟠?、共青團安徽省委書記、黨組書記孔濤分析了當前網絡直播存在諸多問題的原因。 首先,從監管對象看,海量主體給監管帶來難度。從主播數量上看,由于網絡主播入行門檻低,導致群體迅速擴張,主播增速快于觀眾增速;從主播素質看,龐大的主播群體素質良莠不齊,而網絡直播“以主播帶動觀眾”的推廣模式,導致部分主播為了吸引觀眾作出違規行為。 其次,從內容上看,網絡直播的“信息實時傳播”特征導致內容監管難以及時發現、全面覆蓋。網絡直播的本質是讓用戶與現場進行實時連接,受眾與受眾之間、主播與受眾之間進行實時交流,是最真實、最直接的體驗。因為其真實性,所以接下來會出現什么都是不可預料的,會給用戶很大的想象空間和驚喜。但由于目前直播網站監管方式多為人工審核,很難做到及時發現、全面覆蓋。 第三,從商業模式看,利益驅動平臺責任不到位導致直播平臺難以自律。從收入角度看,網絡直播行業尚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大部分平臺依然停留在用戶為主播購買虛擬禮物、平臺抽成的模式,同質化競爭嚴重。從成本角度看,除了視頻存儲、帶寬、平臺加大審核所需的人力、資源等成本開支之外,簽約主播也是一項巨大的開支。因此,資金儲備不足、缺乏競爭力的平臺為了不被市場淘汰,往往對主播的審核比較寬松,甚至縱容部分主播一些“打擦邊球”的違法違規行為。 此外,從監管角度看,聯合執法的監管機制不健全,統籌協調不夠。網絡直播作為典型的“互聯網+業務”,具有融合性、跨區域及主體多元化的特征,客觀上要求網絡直播涉及的多個細分行業管理部門加強部門間協同監管、屬地化協同監管及市場主體共同參與的社會協同治理。 “但目前各監管部門仍處于各自為戰的局面,缺乏總體統籌,行業自律雖取得初步進展,但用戶、行業組織仍未真正參與進來并發揮作用,社會協同治理仍需進一步完善。比如,網絡直播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要聯合工商管理部門,涉黃等問題要聯合文化部門,涉賭或危害國家安全的要聯合公安部門等?!笨诐f。 |
相關閱讀:
- [ 03-02]網絡直播平臺“霧霾”消散:色情視頻減少 內容變雅
- [ 02-23]夠生猛!美國一家廣播電臺直播主播生娃
- [ 02-23]夠生猛!美國一家廣播電臺直播主播生娃
- [ 02-20]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4.22億 行業監管力度不斷提升
- [ 01-27]直播答題是新風口還是黑洞? 作弊神器已出現
- [ 01-26]“實驗3”號科考船成功進行“海上科普”直播
- [ 01-25]今明兩天東南網、“新福建”客戶端為您直播兩會開幕會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