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5月10日電 題:有一種奮斗叫中國力量——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發展記 新華社記者 轉瞬10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已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回首10年,在搶救生命、重建家園、振興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譜寫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壯歌,創造了一個個攻堅克難的奇跡。 有一種力量,使山川動容;有一種奉獻,用生命書寫 5月的汶川河谷,山嶺上近40萬株百年老茶樹吐出新芽。龍門山脈呈現不同的色彩:翠綠、墨綠、白色、粉色。那是新生命萌發的樹林,那是次第開放的花兒,是這片土地上怒放的生命。 在汶川縣映秀鎮漁子溪村,白墻青瓦樓房立于山坡之上。每天傍晚,年過花甲的張志富喜歡在田園里散步。路邊,盛開著各色小花。 張志富是土生土長的漁子溪人,地震前在原漩口中學當門衛。張志富說,他時常想起學校的老師方杰。地震發生時,方杰用手支撐住教室大門,全班幾十名孩子成功逃生,而他被壓在了墻瓦之間。救援人員發現他時,他雙臂仍保持撐舉狀態,仿佛要撐住一個永不垮塌的生命之門。 “這樣的人咋能忘了呢!”張志富說。 災后重建中同樣有生死考驗。北川老縣城遺址旁、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里,人們常在一排雕像前駐足——那是為援助地震災區而犧牲的英雄們。其中有崔學選。 崔學選生前是濰坊市抗震救災援川前線指揮。冒著余震、滑坡和飛石,他帶領援建人員踏遍了北川縣桂溪鄉的土地,有時通宵達旦。2009年7月13日,因連續超負荷工作,他倒在了援建路上。彌留之際,崔學選對守在身邊的老母親說:“媽媽,等我病好了,我帶你去看一看新北川。” 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援建者奮戰在龍門山脈的城鎮廠礦、山鄉田野,讓地震災區的干部群眾十分感動,他們自強奮進。 就在崔學選犧牲那一年,蘭輝擔任北川縣副縣長。此后,蘭輝一直奔走在破碎的山川河谷間,行程24萬多公里。2013年5月23日,帶病下鄉的蘭輝因手術傷口未愈,下車換藥時意外跌進堰塞湖,不幸犧牲。 震中映秀鎮被掩埋近125小時的蔣雨航,被上海消防官兵救出生還。“是消防官兵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也要成為他們!”當年年底,蔣雨航報名參軍,如愿成為上海消防戰士。 救出蔣雨航的“老班長”周慶陽說:“救援發現遇難者,其他新兵還有些膽怯,蔣雨航就帶頭沖了上去。”蔣雨航班組每年都會救出二三十人。有受困經歷的蔣雨航還成了隊里的情緒撫慰“專家”。 還記得舉著“長大我當空降兵”橫幅的小程強嗎?如今他真的成了一名空降兵。北川中學學生杜燦燦,被志愿者疏導走出陰影,如今是公益組織負責人。 2010年玉樹地震,板房區賣衣服的北川小販,剛進完貨就直接打包發往玉樹災區;2013年蘆山地震,震后4小時,汶川縣水磨鎮20多位村民自發去了蘆山;2017年九寨溝地震,映秀鎮中灘堡村黨支部書記楊云兵帶領群眾,翻過高山直奔震中…… 奮斗之中,10年后的災區,生機勃勃。 |
相關閱讀:
- [ 05-10]新華國際時評:汶川十年,世界見證中國力量
- [ 05-10]汶川災區這十年:從重建到“重生”
- [ 05-10]汶川地震災區這十年:從重建到“重生”
- [ 05-08]【十年】記者手記:走進汶川遺址,在悲痛中努力向前!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