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5月28日,“水到渠成共發展”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走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龍頭”——渠首陶岔。新建的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承擔著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輸水任務。2014年12月12日中線工程通水以來,截至2018年5月24日,已累計安全運行1259天,總調水量142.73億立方米,目前總干渠正按設計流量350立方米/秒向下游供水。 津云新聞記者站在渠首大壩上,一面是丹江口水庫,一面是一路向北的輸水明渠,一湖清水從三道閘口中奔涌而出。它們將跨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途經河南、河北、天津,最終抵達北京。“一泓清水送北京,都帶著渠首人滿滿的祝福”這也是津云新聞記者在這里聽到老鄉們說的真情的一句話。 原陶岔渠首工程位于湯山禹山之間,于1976年建成,包括庫區4.4公里引渠,8公里長的引丹總干渠和下洼進退水閘等四項工程,同時開工建設了河南引丹灌區。2010年3月2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渠首樞紐工程主體工程開工。工程全長1432公里,其中,從陶岔渠首到北京團城湖,總干渠長1277公里;天津干渠從河北徐水縣到天津外環河,全長155公里;年平均調水量95億立方米,其中天津市10.2億立方米。 水質決定南水北調工程成敗。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全線共設置30個水質固定監測斷面。通過斷面監測,可及時掌握南水北調中線干線總干渠入渠水質變化狀況及發展趨勢,為水資源統一調度管理、突發水質應急事件的預警與防治,提供全面、快速、準確的水質監測信息,保障供水水質安全。 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下游0 240處設置的1號水質監測點,于2015年投入使用,主要作用是實現人工采集水中浮游生物,觀察水質變化情況。位于總干渠0 900處建設的陶岔渠首水質自動監測站,建筑面積825m2,是丹江水進入總干渠后流經的第一個水質自動監測站,于2015年底建成,經試運行后,于2017年1月份進入穩定運行階段。 陶岔渠首水質自動監測站是一個可以實現自動取樣、連續監測、數據傳輸的在線水質監測系統,共監測89項指標,涵蓋了地表水109項檢測指標中的83項指標,主要監測一些水質基本項目、金屬重金屬、有毒有機物、生物綜合毒性等項目,共有監測設備25臺。每天進行4次監測分析。 陶岔水質自動監測站是以在線自動分析儀器為核心,實現實時監測、實時傳輸。通過自動監測,可以及時掌握水體水質狀況及動態變化趨勢,對輸水水質安全提供實時監控預警,在發生水質突發事件后能夠及時監測水質變化情況。(津云新聞記者 李澤亞) |
相關閱讀:
- [ 04-16]我國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首次向北方實施生態補水
- [ 12-15]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通水三周年開放日活動舉行
- [ 11-16]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通水4周年 山東4000萬人受益
- [ 09-17]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者:“清水北上了,一切辛苦都值了!”
- [ 06-05]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兩年:破水資源短缺瓶頸 經濟生態效益凸現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