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兒童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在全省90%以上的城鄉社區均建有一所兒童之家。依據這個的目標和要求,廣東省大力推進兒童之家建設再上新臺階,2018年3月,省婦聯啟動首屆尋找廣東最美兒童之家活動。 2018年“六一”前夕,廣東十大“最美兒童之家”揭曉。有心人發現,廣州市天河區黃村街中海康城社區的兒童之家,不僅位于10家獲授牌單位之首,而且為全市唯一。 是什么,讓這個不在城中心且“名不見經傳”的兒童之家獲此殊榮?金羊網記者連續一周采訪觀察,發現:這里的美,與環境高檔與否無關,而與深愛社區為孩子們無私付出的一群人有關。 孩子眼中人見人愛的最美“五老” 采訪中,印在腦海中一直揮之不去的笑臉,竟不是孩子,而是幾位平均年齡超過八十的老人。這幾位老人被社區居民尊稱:最美“五老”。 何為“五老”?天河區黃村街康城社區居委會主任馬占紅說,這是對“老黨員、老干部、老勞模、老教師、老復員退伍軍人”的統稱。 黃村街關工委副主任梁自玉今年85歲了,她是康城社區義工隊的創始人。據說,這支義工隊比居委會還早成立半年。為什么要創辦這樣一支義工隊?梁自玉笑著說:“人會退休,但黨員不會退休。我們都希望成為活著有意義的黨員。” 2008年時,在梁自玉老師的提議下,康城社區貼出了一個特別的“尋人通知”:尋找社區里組織關系在社區或不在社區的黨員。這個組織找黨員的舉動,引來450個黨員報到。馬占紅清晰地記得,社區居委再組織,把大家寫下的《我是共產黨員》的文章,以全手寫的方式,出一次大墻報。“這是極為重要的信號,讓社區里的每個黨員樹立了‘我為人人’、‘服務基層’的信念。”馬占紅說。 11年間,義工隊由原來的10幾人發展到現在的100多人,其中骨干黨員有27位,占比約1/4。這群熱心為社區的義工隊和骨干黨員們,為最美兒童之家的建設,貢獻了力量。八旬黨員肖孟壽就是大家共認的熱心人。 1938年出生的肖爺爺最愛做“孩子們的宣傳隊員”。康城社區的孩子們告訴記者,懂下棋會書畫的肖爺爺,承接了社區“兒童園地”,將社區孩子的優秀畫作,以手工裝訂的方法,原汁原味地裝飾在小區海報欄里。每到暑假,他又自己編寫教材,義務為孩子開設象棋班,一開就是五年,棋班開得有模有樣,既有開學儀式,也有畢業禮,既上課還比賽,孩子們在肖爺爺的帶領上,開動了腦筋,不僅學習了象棋技藝,還在潛移默化中領悟了棋品藝德,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 除了象棋課,“五老”義工隊還為孩子們引進書法課。最初的課堂因為缺乏場地,幾次借用安管飯堂。“那時,社區居委每月的空調經費只有800元,大人們不舍得用,自己吹風扇;只要孩子們上課,就一定開空調,保證課堂里的清爽舒適。”康城社區義工隊第二任隊長廖雪梅告訴記者。 開始上課時,孩子們常常把墨汁弄得到處都是,后來在羅宇娟老師的教育下,孩子們懂得“立字先立人”,良好的行為舉止和品德修養才能寫出美的字來。在這樣的正確引導下,孩子們的書法課結束后,課室時再也沒有邋遢的墨跡,而是擦拭干凈的桌面和地面。 小家變大家,這是一個愛心兒童之家 在采訪中,記者感受到:傳承好家風,在康城社區,已不局限于一家一戶。把好家風帶到社區里,在社區大家庭形成好家風,才是康城社區給孩子們營造的最美之家。 康城社區的孩子十分多,16歲以下的兒童大約1600多名,一些孩子放學后,沒有地方去,義工隊的黨員們就將孩子分組,分別帶到自己的家中,細心看護,“不管認識不認識的,只要是小區的孩子,我們都一視同仁。”廖雪梅阿姨說。 在康城社區的三個兒童活動場所里,記者看到,大孩子總是禮讓年紀小一些的,孩子們見到老人或長輩,會禮貌地稱呼“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在公共的活動場所,少有孩子為了拼搶一個滑滑梯的機會,推搡他人,或插隊夾塞。“這樣的良好氛圍,讓我感到社區人與人之間的心靠得很近。”丁香街二號居民劉阿姨告訴記者。 有一個例子是社區眾多居民共同的記憶,那就是為馬俊(女,化名)捐款的愛心行動。 馬俊(女,化名)是康城社區的居民,大約七年前,因為遭遇家庭變故,又遇身患重疾,一個旁人眼中的女強人居然倒了。最讓馬俊難受的是聰明伶俐的兒子卻因這些打擊,變得不聽話不愛學習了。看到這些,社區居委主動聯合義工隊,上門探訪,組織捐助。“不僅社區全體黨員都捐了,而且還覺得捐得數額不夠,專門去到社區主街擺攤呼吁大家支持。最終,全社區捐了85000元。”馬占紅告訴記者。雖然,后來馬俊因為癌癥晚期救治無療而去世,社區依然幫助她的孩子蘭麒(化名)轉變學習態度,并關愛家家中老人。令人欣慰的是,2017年,蘭麒經過努力考上了北京一所重點大學。 “大家一直關心蘭麒的發展,他轉變懂事、長大成人,是對所有關心他的社區人們的最好消息。”馬占紅說:“就在不久前,當我們提出為他申請助學時,沒想到這個孩子說了一句特別暖心的話:把機會留給更需要的人吧。” 科普社區,給孩子更大的未來 言教不如身教。在康城社區的兒童之家里,記者看到由社區居民開設的課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反映熱烈,社區居民紛紛表示:一個好事例可以帶動一家人,一個好家庭可以帶動一個社區。 據統計,現這個廣東省最美兒童之家所在的社區里,獲“廣州市好人”稱號的有6位,獲“天河區好人”稱號的有12人。 暑期又快到了,康城社區的義工隊和老黨員們又開始忙碌起來。他們一邊想著為孩子們組織科普講座,一方面琢磨著將兒童之家的環境打造得更好。 原來,在這個遠離市中心的社區里,開展了垃圾分類、環境消防、防震減災、心肺復蘇、遠離毒品等十幾種科普講堂,馬占紅主任還主動帶隊跑到省科技協會把“科技大篷車”請到社區來,為孩子開眼界。 問其為什么要這樣做?馬占紅說:“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這句話深深印入我們的心中,社區幾百個孩子,往小了說是幾百個家庭的未來,往大了說,就是涉及一個國家的未來。只有把祖國的幼苗培育好,我們才對得起肩的職責和重擔。” 在數日采訪中,記者深深被一群人所感染:他們有愛心,即使八九十高齡,也愿為孩子們無私付出;他們有智慧,善于從看似淺顯的生活事件中挖掘引導孩子價值觀的道理;他們很前衛,不放棄學習保持與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童心。這或許才是讓天河黃村這間兒童公園成為最美的原因吧。 |
相關閱讀:
- [ 06-05]泉州市直工委、市財政局聯合開展“六一獻愛心,同圓中國夢”慰問活動
- [ 06-05]【中國夢·踐行者】廣州創新英雄專注慢阻肺研究 改進柴火灶降低患病率
- [ 06-05]【中國夢·實踐者】退役武警鐘明:情系三農 追夢鄉村振興
- [ 06-04]中國道路中國夢:青春無悔在軍旅
- [ 06-01]放歌新時代共筑中國夢 廈門思明區市民文化藝術節啟動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